访问36氪出海网站letschuhai.com,获取更多全球商业相关资讯。
近期,一些亚马逊卖家在开年没等来大爆单的惊喜,反而被一张保险单糊了脸……
保险费用上涨,“千元时代”结束
前段时间,关于“亚马逊人保的投保价爆涨1000块”在不少跨境群流传开来,引发卖家一片哀嚎。
一位亚马逊卖家跟雨果菌反馈:“今天早上给新人的店铺投保险,发现价格变成了2280元,去年11月的时候投保价格还是1280元,这次涨价来的猝不及防。”
雨果菌获悉,此前亚马逊保险还有方案一和方案二可供选择,现在只剩方案二,且保险页面显示应亚马逊要求不再提供有免赔方案。
其实早在去年8月,亚马逊实行的保险新规政策,就把卖家们搞炸过一次。
一开始,亚马逊通知的新规描述是:自2021年9月1日开始,卖家在亚马逊连续三个月销售额达到1万美金就必须购买产品责任保险;时隔不久,亚马逊又更新了保险政策——卖家在亚马逊上单月销售额达到1万美金也需要购买产品责任保险。
保险政策的更新调整,对卖家而言意味着变相增加了运营成本,但又不得不买。毕竟作为亚马逊明文规定要购买的政策,如不遵守平台规定,大概率要承担轻则禁售重则封号的风险。
目前,亚马逊主要为卖家们推荐人民保险、华泰保险、平安保险和STARR史带财保险这四大保险公司,大部分卖家都在这几家保险公司处购买。
此前,雨果菌分别就保费问题咨询了其余三家保险公司的客服,结果除平安保险明确表示“目前没有涨价”外,另两家保险公司的客服并未对此事进行正面回应。
不过,通过几位卖家求证得知,在四家保险之中,人保的价格是相对便宜的,其它如史带财险平均就要3-4K。因此就算现在人保涨价了,但实际上相比较其余三家而言,也还是属于“相对便宜”的范畴。
而且除了亚马逊保险涨价,纵观这几个月来亚马逊频频出台的费用调整政策,无不表明2022年的亚马逊卖家,恐怕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九成卖家成本上涨,平台多项费用调整
从大卖到中小卖家,亚马逊封号的浪潮还未退去,成本飞涨的警报再次拉响运营的警钟。雨果菌在年前的调研数据显示,与2020年相比,90%的卖家运营成本出现增长,有21%卖家的运营成本增长50%以上。成本的上涨,包含一系列内外因素,平台费用调整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从2021年9月1日,亚马逊开始向卖家收取新广告管理费。
上个月18号,亚马逊物流配送费用变更新规,将导致物流成本增长5.2%,部分商品在搬运和处置成本最高增幅甚至达到150%。
种种迹象表示,接下来亚马逊卖家所要面对的,除了日益激励的外部竞争压力,自身的运营成本问题也不容小觑。
据国外研究院“Local Self-Reliance”于2021年年末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两年里,亚马逊向第三方卖家收取的费用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如按照折算费用比计算,2014年,第三方卖家的站内费用比是19%,2018年为30%,然而到2021年,比例已高达34%。
此前就有大卖在网上晒出了近两年亚马逊的收益图,通过对比发现,该大卖的同期利润率比下降了20%左右。
一些卖家表示,平台费用的调整对他们新一年的产品研发、选择、准备和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产品选择是否恰当,以及货物标准尺寸和重量的控制将影响投资成本。例如,一旦产品无法销售或销量较低,后续加工成本将不会是以前的价格。
“21年幸幸苦苦干一年,回过头来才发现数据利润率竟然只有14.8%,银行账户里面空空的反而是赚了一堆在美国趴着的库存,再加上配送费上涨,每个月最少都要掉35%的利润。”某卖家无奈说道。
正如上面这位卖家所诉,有业内人士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亚马逊运营的成本支出来自以下几种:采购成本15%-20%;欧洲VAT费用20%;头程运费17%-20%;运营成本5%;广告成本5%;亚马逊佣金 + 配送费差不多是35%-40%;
这么算下来,最终卖家的产品利润率至少也要达到130%,不然基本无利润空间。
而且,就今年实行的物流配送费上涨调整,一位资深卖家分析:配送费仓促费用升高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是由于今年新加入卖家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目前仓库能够接纳的库存容纳限度,可以预见的是,后面每年配送费仓促费还会继续不断的上涨。
盈利压力大,卖家的“篮子”要够多
如何在2022年抓住新机遇,稳住局势,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控制住成本,谋求生存空间,已成为今年亚马逊卖家的重中之重。
对此,行业人士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包装的改进,寻找更多物流商,选品往品质好、售价高的产品靠,不再盲目投CPC,尤其是低价有销量的主打产品,更要注重优化产品的尺寸和实重,这样带来的效益更大。
作为亚马逊卖家,北美市场虽然体量大,但也存在着卖家多、竞争压力大,内卷严重、成本高的问题。因此有卖家建议,不妨尝试开拓新站点如欧洲站和日本站,虽然体量比北美小很多,但是相对竞争度也会小很多,流量成本更低,利润率显然要健康很多。
此外,尝试多平台运营的模式,提高公司抗风险能力和降低边际成本。多平台如果转得动的话,周转速度更快,也多一些渠道分销量大的定制款产品或者滞销品。
实际上,不只是亚马逊,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的运营成本都在上涨,内卷厉害,此时还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的做法风险太高。因此,不妨多放几个篮子,悲不过东边不亮西边亮,喜则是百花齐放赚翻天。
编者按: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雨果网(ID:cifnews)”,36氪经授权发布。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36氪出海”,点击菜单栏-联系我们-合作需求,扫码填写表单,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