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云从科技上市申请正式获批。
中国第一家纯内资背景的AI小巨头IPO,至此尘埃落定。
而此时的云从,是一家成立仅7年的年轻企业,也是国内AI三驾马车中,唯一一家具备全内资背景的企业。
如果从2015年才正式成立开始回顾,这家公司一路走来可谓是被时代眷顾的优等生的典范:
成立之初,带着中科院的背景;发展过程中,是AI史无前例的产业大爆发与国家层面的重点关注;上市之时,恰逢科创板、北交所相继完善,为高科技企业的资本发展,铺开了扩张的通路。
但翻开故事的B面,我们则会听到,上市是AI小巨头的卸妆油,AI在一级市场被严重高估,AI巨头融资多但并不赚钱等等质疑。
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AI?
以刚刚上市的云从为例,我们将扒开它的财务数据,通过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告诉你,为什么还不赚钱的AI,我们依旧看好它:
公开的财务背后,AI小巨头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高市值、大亏损背后,AI小巨头的钱究竟都花去了哪里?
成长中的AI小巨头,于产业于中国又有什么重要意义?
云从在国内的AI企业中,究竟特殊在哪里?
财务背后,AI小巨头究竟价值几何?
云从是谁?
官网显示,云从是一家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公司。公司主要业务为通过自主研发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提供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务,服务于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应用场景。
这样说,或许对业外人士来说,依旧是一头雾水。那么,云从究竟在做什么,价值几何,或许从财务角度,普通人也可以对这家AI小巨头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1)营收高增长中折射出的AI行业加速
先看营收,报告期内,云从的营收从2018年的4.84亿增长到2020年的7.51亿,资产负债率由2018年的49.03%,下降至2019年的20.63%。
可以看出,在此期间,伴随着全球AI产业的发展,云从科技的整体营收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资产负债也处于健康发展状态。对于2020年增速为负,如果结合公司2021年上半年营收4.55亿,同比增长105.70%来看,则不难发现2020年的下滑,其实仅是一个疫情中的偶然因素。
如果进行横向对比其他AI巨头的增速,增长105.70%的云从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利润为负背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正撑起一个未来
营收增长虽快,但如果从利润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亏损几乎是云从,乃至整个AI企业的共同底色。
但亏损并不意味着低价值,毕竟强如亚马逊、Meta、京东,也曾创下多年亏损,但市值却一路高涨的奇迹。
那国内的AI企业,是否可以走出如传统互联网一样,让人们忽略眼前短暂的亏损呢?
答案是肯定的。
依旧以云从为例,将其营收与利润进一步拆分,我们可以发现,云从的业务整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其他业务三大项。因为其他业务占比常年不超过4%,可以忽略不计。
两大业务之中,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不断下降,2018-2020年间的营收占比,由93.3%下降到68.2%;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则整体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占比由6.4%上升到31.4%。
整体毛利从2018年的21.7%提升到了2020年的43.5%。
一般来说,方案是典型的定制化非标品,每一单交付的产品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研发成本;而操作系统,则是典型的软件化标准产品,一次研发完成,后续只要付出低成本的销售。
其中区别,从两大业务的毛利对比中不难发现,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2018-2020年期间,毛利率分别为17.76%、23.43%和28.19%;毛利率逐步上升;而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毛利率在此期间则分别高达为75.55%、89.30%和75.86%。
也就是说,云从的两大业务,解决方案负责赚钱扩大营收,发展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而营收占比仅30%利润占比却超过55%,且整体营收占比还在不断提升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将成为云从长期的发展根本。
高市值、大亏损背后,钱都花去了哪儿?
对AI企业,市场经常说,上市,会是他们真实经营状况的卸妆油。
翻开招股书,我们也发现的确如此,大多数AI企业,成立以来就被一级市场迅速催熟,在全球竞合的大环境中成长,然后在亏损中“流血上市”,似乎是国内AI小巨头的共同宿命。
唯一的疑问是,既然资本看好、国家重视、技术高速发展,那么为什么AI企业还在亏损,他们的钱,都花去了哪里?
财报告诉了我们答案:高昂的研发,以及销售管理费用。
2020年,云从科技总营收7.55亿元,而对应的营业总成本则高达14.90亿。其中,营业成本一项仅4.27亿;研发费用则以5.78亿之多远远超过营业成本,与此同时,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也分别高达2.74亿与2.31亿。
其中管理费用多不难理解,AI是热门赛道,人才本就稀缺,为留住企业人才与骨干,那么势必付出高昂的股权激励成本。比如,2019年云从就曾一次性确认股份支付费用 13亿元,2020年云从部分被激励对象离职将其股权转让,公司再次确认股份支付费用 6,683.26 万元。
横向对比,企业B2018-2020年间,企业管理费用分别高达2.73亿,5.32亿,5.76亿;企业A港股上市,2018-2020年期间的行政开支一项也分别高达4.52亿、7.66亿,以及15.90亿。
高销售管理费用,同样是初创期企业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对于一家新企业而言,产品的前期推广,企业知名度的打响,以及用户教育,都需要投入不菲的成本,这不仅在AI企业身上存在,同期崛起的国货美妆动辄上亿邀请明星网红代言、互联网企业高昂的获客成本都是同理。
如果说,高管理费用与高销售费用是早期企业都必须经历的过程;那么高研发,则是AI企业“科创属性”的根本保证。
2018-2020年间,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高达8.49亿、19.16亿以及24.54亿,营收占比分别为30.61%、56.25%和 76.59%。相应的,公司2018-2020年的研发人员占比也分别高达51.10%、49.64%和55.42%,整体处于不断提升的水平。
也就是说,在行业高速发展期,云从选择将赚来的钱,全部用在研发、市场教育,以及人才的激励之上,让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让市场越来越受惠于AI,让所有科研人员得到体面的生活保障。
而这,也正是我们看好AI的根本所在。
AI不赚钱,为什么我们依旧看好它
市场教育、人才的激励、研发当然是好事,但如何考量这些投入的成果?
云从显然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高昂的市场教育背后,对应的是云从远远领先于全行业的增长速度,2021年上半年,疫情中,云从依旧交出了营收4.55亿,同比105.70%的增速就是最好的证明。
人才的激励背后,则对应了更高的产出,以及云从不断提升的市场地位。
具体来说,云从的产品主要落地于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城市、智慧商业等领域。金融方面。云从已经覆盖国内六大国有银行在内超过 100 家金融机构;智慧之类方面,云从产品则已经服务全国三十多个省的政法、校园、景区等场景;出行方面,云从产品覆盖了国内前十大机场以及上百民用机场枢纽;智慧城市领域已在广州、四川、湖南等多地建设“数字基座”标杆项目。
高昂的研发投入,则对应着公司不断突破的技术实力,与屡次打破的世界记录:云从的跨镜追踪、3D结构光人脸识别、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和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等AI技术处于世界先头水平。
2018年,云从跨镜追踪(Re-ID)技术打破三项世界权威纪录,让人工智能实现从“刷脸”到“识人”的突破;2019年,云从再创跨镜追踪(Re-ID)三项世界记录;2020年,云从机器阅读理解、图像识别论文,被国际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术会议AAAI 2020收录,并第三次刷新Re-ID世界纪录;2021年,云从的语音识别、语义纠错、深度学习降噪等技术,又刷新了权威中文语音识别数据集Aishell和清华大学语音Thchs30测试集、国际顶会Interspeech2020 DNS Challenge比赛数据集等多项国际、国内语音识别权威纪录……
所有的投入,都变成了实打实的市场增长与技术储备,在市场高速增长等背景下,云从成为AI行业的一大中流砥柱。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1858亿元,约占全球市场的12.2%,但是到了2025年,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占全球市场的20.9%。
这背后,是云从,以及无数中国AI企业日复一日投入,用高昂的研发与坚持换来的。
云从之于AI,究竟特殊在哪儿?
回到此次上市,如果对比其它AI巨头,仅仅募资37.5亿的云从,这次多少显得有些低调。
但另一个维度来说,在资本上的不急不缓求稳求进,反而构成了云从的另外一重护城河。
这还得从云从的历史开始讲起。
2015年,云从科技正式从中科院重庆绿色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孵化成立,此后相继引入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国资背景的资本加入,迄今没有任何一家海外资本参与,这也是国内头部AI企业中的独一份。
云从的创始人周曦,也曾以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身份引进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信息所副所长等职位。
不难发现,在资本层面,云从是一家根正苗红的中国企业。业务层面,云从也一直保持着“审慎的态度”。
而在得数据者得天下,AI发展不断与隐私、数据安全相博弈,全球竞合激烈的当下,中国企业、中科院孵化、纯内资构成、国资参与这几个属性,无疑是云从技术之外,最大的底色,也无疑是云从在行业中长期发展竞争之中的特色所在。
选择AI,就是选择一个时代
回顾过去百年,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个人而言,最好的投资是什么?
洛克菲勒选择在美国工业大爆发的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卖石油;范德比尔特选择在美国的镀金年代修铁路;比尔盖茨选择在信息革命的起点做操作系统;乔布斯选择在通信技术大革命中押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
无一例外,押注这个时代,就是最好的投资。
那么,当AI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成为各国发展重点,国家将其写入十四五规划,最聪明的科技巨头们纷纷转型all in AI,将人工智能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时,AI是否值得投资,答案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