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世界又一次靠近了我们的生活。
4月8日,《神奇动物在哪里》第三部将在国内上映。电影讲述了哈利·波特出生前,被霍格沃茨开除的神奇动物学家纽特·斯卡曼德的冒险故事。从预告来看,第三部仍然有纽特遭遇的神奇动物,还有不少人感兴趣的GGAD分手多年后再遇的大戏。
网易手游《哈利·波特:魔法觉醒》也在为电影做宣传:四月转盘套装的灵感来源,是上一部电影中克雷登斯和纳吉尼的衣着打扮。
《哈利·波特:魔法觉醒》刚上线时,曾经有大批哈迷兴高采烈地下载游戏,一部分留下在这个赛博霍格沃茨里上课、决斗、闯禁林,而一部分则已经对其中的魔法世界感到失望,成为“肄业生”。
不过,华纳旗下的工作室Avalanche Software开发的主机游戏《霍格沃茨:遗产》3月刚发的演示视频,让一些哈迷重新燃起了希望,期待能从开放世界的设计中,探索自己当年没收到猫头鹰来信的魔法世界。
在《哈利·波特:魔法觉醒》和《霍格沃茨:遗产》之前,其实也有不少基于“哈利·波特”IP所创作的游戏,但大多年代较为久远,国内玩家并不熟悉,对于IP的开发也不太全面。
趁着《神奇动物在哪里3》上线的热潮,在回归那个魔法世界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那些曾经带我们进入这座魔法学校的游戏,也基于这些已改编的游戏,看看原作IP是否有更大的开发空间。
长达21年的“哈利·波特”游戏史
2001年,对于“哈利·波特”这个IP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华纳出品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电影问世,成为继原著后、全世界的很多麻瓜了解魔法世界的新开端。
而同一年,“哈利·波特”系列最初的两款游戏悄然上线,它们背后的游戏公司EA和乐高,恰恰也成为了后来对这个IP“最长情”的公司。
EA在2001年推出了第一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电影同名,剧情受限于篇幅,是电影的浓缩版本,但还原度还不错。在电影和原作的热潮之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PC版在北美发售两个月就售出了86万份。
除了PC版本以外,《魔法石》还登陆了主机PS1和两个掌机平台GBC、GBA。不过这些平台上的《魔法石》都和PC版有一定差异,GBA的版本更倾向于解谜,GBC版本则是2D像素风的ARPG。之后,《魔法石》又推出了一款剧情和前作有差异的重制版,但或许是因为游戏开发制作较为匆忙,在口碑上不如01年版的《魔法石》。
整体来说,EA制作的“哈利·波特”系列显然更侧重于为电影宣传,但每一部的发售时间都选择了电影上映的那一年,比起开发原作,更像是“影游联动”的案例。其中,第四部游戏找到了电影演员配音,第五部还获得了电影的音乐授权,后期在游戏内部进行探索,还可以解锁一些演员聊游戏的采访视频彩蛋。
图源B站UP主:滴答视界
不知道是不是和电影联系太过密切,电影后期被大众诟病的一些缺点,如魔法氛围的呈现度不够等,也“忠实地”体现在了EA的“哈利·波特”系列后两部作品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的战斗系统完全变成了FPS射击游戏,咒语的打击感也更像是枪战突突突,游戏在IGN只获得了2.5分的超低分,被不少玩家戏称为“哈利·波特与AK47”。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这一作或许最接近当下哈迷们对哈利·波特游戏的展望。
由于上一作的《火焰杯》点对点的任务模式在玩家中褒贬不一,EA在《凤凰社》中抛弃了上一作的改动,转而采用了开放世界的玩法。游戏中的霍格沃茨城堡还原程度较高,一些经典的场景比如猫头鹰塔楼、海格小屋甚至斯莱特林密室,都在游戏中有所呈现。你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搞清楚霍格沃茨城堡的大部分构造,甚至可以用漂浮咒操纵教学用具去撞麦格教授的头,她会给格兰芬多扣分(斯内普狂喜)。
乐高的“哈利·波特”系列最早要追溯到2001年的《乐高造物主:哈利·波特》和2002年的《造物主:哈利·波特与密室》。2010年,乐高最为大众熟知的“哈利·波特”游戏发布,第一部横跨了《魔法石》到《火焰杯》的四个学年,后三个学年的的剧情则被收入了2011年的续作《乐高哈利·波特:第5-7年》,游戏中的人物表现非常“乐高”,口碑也不错,续作在Metacritic上甚至获得了80分的高分(满分100分)。
另一方面,随着游戏主机的迭代,“哈利·波特”游戏也加入了新的设定和玩法。比如EA的《凤凰社》就登陆了任天堂Wii,玩家要通过Wii的遥控器使出对应的手势来施放正确的魔咒。索尼在2012年和2013年发布了PS3限定的《魔咒之书》和《魔药之书》,需要用到PS3的外设硬件来打破“次元壁”,体验施咒和熬煮魔药。
除了主机游戏以外,“哈利·波特”的手游系列,在网易的《魔法觉醒》横空出世之前,最有名的应该是2018年发售的《哈利·波特:霍格沃茨之谜》,剧情的评价还算不错,操作比较简单,但自由度不高,建模也有点过于粗糙了……
魔法世界,能在游戏里展现多少?
纵观整整七本原作小说,J.K.罗琳创造了一个属于巫师的魔法世界,它有固定的战斗模式(魔杖施咒)、门派设定(四大学院)、种族设定以及正邪双方的对峙,已经为游戏世界观的搭建撑起了足够的骨架。
基础世界观成型之后,剩下的就是需要游戏厂商打磨的部分。
从时间线上来看,EA和乐高的游戏选择了最基础的角色扮演型,玩家扮演哈利·波特本人,走过七部小说的原著剧情。
这种模式能够勾起玩家的情怀,但用多了就没用了——小说完结已久,不少读者对原著剧情烂熟于心,如果游戏的设置中有解谜要素,很难发挥它原本的作用,比如魔法石保护关卡里斯内普的逻辑推理题,哈迷可以根据小说里的桥段直接锁定——最小的瓶子里一定装着能够通过黑色火焰的正确魔药。
危险在眼前,安全在后方,我们中间有两个可以给你帮忙。
把它们喝下去,一个领你向前,另一个把你送回原来的地方。
两个里面装的是荨麻酒,三个是凶手,在排着队等候。
选择吧,除非你虚妄永远在此耽搁。
电影完结之后推出的游戏,大多都将时间线定在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时代,玩家也不用再扮演主角三人组,而是有了自己的故事。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里讲过《霍格沃茨:遗产》和《哈利·波特:魔法觉醒》的时间线,其实《哈利·波特:霍格沃茨之谜》也将时间线拨回了哈利入学之前的时间,游戏里你可以和罗恩的大哥比尔·韦斯莱做朋友,还能见到后续剧情里几乎不会再出现的斯内普教授(他会在魔药课上对你阴阳怪气)。
原作小说里霍格沃茨一共有13门课程,但罗琳笔下的主线仍然是哈利的冒险,不会对课程事无巨细地刻画(黑魔法防御术相对来说已经是有较多课程内容的一门课了),游戏只能按照原有的描写进行适当改编。
在《魔法觉醒》里,魔咒课是重现原作的经典段落女厕所漂浮咒打巨怪,魔法史和麻瓜研究是知识问答,占卜课的水晶球占卜是你画我猜,至于哈利没有选修、原作也很少提到的算术占卜和古代魔文,一般都不会出现在改编游戏之中。
EA的“哈利·波特”游戏里,日常的课程是咒语学习和训练,基本方式是跑迷宫。在《阿兹卡班的囚徒》开篇,玩家要找到疯狂逃窜的斑斑,甚至能在霍格沃茨列车的车厢里走迷宫,走到最后撞见摄魂怪,恐怖气氛渲染得很到位。
霍格沃茨的校园生活,其实也适合在游戏中进行一些细节的补充。比如《凤凰社》的小说里写过,在韦斯莱双子骑着扫帚离开霍格沃茨时,学生们绞尽脑汁地给乌姆里奇找麻烦,反对她的独裁专制。而在EA的《凤凰社》游戏里,这一段剧情也给扮演哈利的玩家设置了任务,原作里弗雷德和乔治把一整条走廊变成了沼泽,这里哈利也会搞一些让植物铺满整个庭院等等的恶作剧。
至于在哈利的课余生活中占大比重的魁地奇比赛,反而是不太好还原的部分。《魔法觉醒》里的魁地奇得到了简化,玩家的视角是负责进球得分的追球手,游戏模式也接近跑酷,但其实原作里魁地奇球队的人员配置多样,EA曾经在2003年发售过一部《哈利·波特:魁地奇世界杯》的游戏,玩家可以自由选择在球队里担任的角色,还有多人对战的模式。
宝可梦GO的制作商Niantic Labs曾经做过一款AR手游《哈利·波特:巫师联盟》,时间线设置在《死亡圣器》之后,玩家要和进入魔法部的主角三人组一起维护《国际保密法》,解决那些出现在麻瓜世界的魔法现象,玩法和《宝可梦GO》类似,需要玩家从宅家生活走出去探索周边的社区。
这款游戏已经在今年初关闭,不过对于宝可梦GO的游戏模式来说,可能比起剧情事件,更适合和《神奇动物在哪里》的电影联动,找到家附近的嗅嗅、月痴兽或者护树罗锅。
不过,对于IP游戏来说,原作的世界观或许仍然是游戏魅力的核心。只要魔法世界仍然存在在一部部手机和主机里,玩家就很难抗拒霍格沃茨的吸引。
希望未来的哈利·波特游戏能够实现玩家的展望,完整地呈现出这个世界的奇妙——这或许也是每个哈迷所期待的、能够在游戏里找寻到的东西。
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戏披萨”(ID:PizzaGame),作者:飞将 嘉琦,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