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传来了一个迟到了很久很久的好消息:移动端网页看百度贴吧和百家号终于可以不用下 app 了。
当然,这不是百度突然「良心发现」,而是工信部出手干预的结果——
3 月 3 日,工信部发文表示,近日有网友和媒体反映,部分网站在用户浏览页面信息时强制要求下载 app。为此,工信部组织核查并召开行政指导会,督促相关互联网企业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未经用户同意或主动选择,不得自动或强制下载 app;推荐下载 app 时,应同步提供明显的“取消”选项,切实保障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
无合理正当理由,不得要求用户不下载 app 就不给看,或者不让看全文。
不得以折叠显示、主动弹窗、频繁提示、降低体验等方式强迫、误导用户下载、打开 app,或跳转至应用商店,影响用户正常浏览信息。
▲ 整改后的百家号与贴吧,依然有打开 app 按钮但好歹能查看全文了。
整改后,用手机浏览器浏览这些网站,就可以直接查看全文及评论,虽然还是有明显的「打开 app」按钮遮挡视线,但至少,你拥有了不点那颗按钮也能看下去的权利。
不下 App,你还能干什么?
百度自然不是唯一一家强制跳转 app 的,但它绝对是最深谙此道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曾几何时,百度系网站在移动网页端表现良好,签到、用搜索引擎搜索、看百科、在贴吧回帖都完全不成问题,而那段时间刚好也是贴吧最后的鼎盛期。但很快,随着业绩压力的增加,百度很快走上了「竭泽而渔」的道路,誓要将用户尽可能地导流至自家的 app。
▲ 感受血压上升的时刻。图片来自:哔哩哔哩@萌十三叔
结果是,那些还在尝试用手机浏览器的用户们一度遭遇了各种不方便:用百度搜索时,会自动跳转 App Store;不下载百度贴吧 app,就只能看半页帖子,那些「楼中楼」回复也只能看到第一条;使用百度图片时,每点击一张图片都会弹窗提醒下载 app;修改账户密码,也需要下载对应的 app 来设置密保问题……借助巨大的用户基数,这些手段确实让百度系 app 取得了不错的活跃度数据,但我不认为,会有任何一个用户乐于接受这样的对待。
这样的情况绝不符合万维网缔造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当初的期盼。在他看来,互联网上的信息访问应该是平等且简单的:任何人只要在浏览器输入 URL,就能轻易接触到想要的信息。
▲ 发表演讲的蒂姆·伯纳斯-李。图片来自:Wikipedia
然而今天的互联网,却似乎与那批富有自由精神的互联网奠基人的设想背道而驰。如今网络世界被划分为了无数个由 app 保护起来的、相互隔绝的「流量池」,所剩无几的网页端服务要么是功能残缺不全,沦为给 app 导流的工具;要么是久未更新,岁月静好地保持着 10 年前的模样,直接将它们发到豆瓣「废墟探索小组」里也不会有丝毫违和感。
一切为数据服务
2077 年,某产品经理表示:我要发明一个产品,无需下载 app,而且可以在任何终端设备登录,一个产品包含所有应用。此时,旁边的保洁老爷爷幽幽地说,这东西以前出现过,它的名字叫浏览器。
这则笑话是有些夸张(不然也成不了笑话),但它确实揭露了一个隐忧,那就是,我们能够通过浏览器以及网页间超链接访问的内容越来越少了。
如今,搜索引擎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曾经的魔力。因为每个平台都将产生的内容与数据视作家珍保护起来,将爬取信息的网页爬虫拒之门外。结果就是,你想搜索某一平台上的内容,唯一的办法就是下载他们的 app,通过内置的搜索才可能得到想要的信息。
作为一体之两面,想要仅通过网页端来获取信息在今天变得困难重重。也许你一天能在微信群里收到十多条他人转发来的、来自其他平台的内容。但想要只用微信内置的浏览器浏览这些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绝大多数移动版网页都被大幅度阉割,并且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强制导向 app 下载页面。
微信为了打击这类行为,曾设立新规重拳出击,但显然成效不佳。在今天,为了看一条豆瓣状态,你仍然要经历「微信内置浏览器打开页面→跳转到外部浏览器打开页面→下载安装 app→打开 app→浏览动态 」这样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可以简单统计一下,部分主流平台都对自己的移动网页端施加了怎样的限制:
微博:仅可查看一条评论,附带推送的热搜榜只能通过 app 浏览详情;
知乎:一个问题仅可查看一条回答,回答评论区仅显示两条评论;
豆瓣:仅可查看五条评论;
小红书:图片清晰度降低,仅可查看三条评论;
哔哩哔哩:播放视频时无法选择分辨率,无法查看评论区;
网易云音乐:无法拖动进度条,无法选择音质,仅可查看前 10 条热评。
除了功能上的缺失,这些移动网页端往往还附带着跳转至相应 app 的按钮,最多的甚至在同一屏中存在 4 个跳转按钮。这已经是在直白地告诉我们,对平台而言,网页端本身没有价值,它不过是将流量引入 app 的工具罢了。
哪怕你已经安装了 app,也不代表会就此放过你。许多 app 都热衷于「关联启动」,也就是通过系统组件唤起其他 app,尤其是在系统权限管理较为宽松的 Android 上。在你打开一个 app 时,可能它们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会被同时唤醒,一家人在你手机上开团年饭。
为什么强制跳转 app 与关联启动的现象会如此泛滥?利益是首要因素。对一款 app 而言,一项重要考核数据是「日活跃用户」,应用的日活数据越好看,商业估值就越高,从而会更容易获得投资;相对而言,网页端的活跃数据相对不受重视,既然网页端浏览量无法转化为真金白银,也无怪乎厂商会刻意打压网页端,将其改造为向 app 导流的工具。
此外,《21 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报道指出,用户在安装 app 时授予的权限大都具有「一次授权,永久使用」的特点,因此,只要得到了用户一次允许,app 就可以随时收集用户的位置、通讯录、应用列表等信息,并将它们用于制作用户画像与行为标签,而后者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虽然近年来各大操作系统都在完善权限控制与隐私保护相关功能,但就当前阶段来说,app 依然比网页端有价值得多。
强制跳转是厂商自由吗?
一位同事给厂商们提出了一个辩护理由:是否维护和完善网页端功能理应是厂商的自由,微博要求跳转 app,和闲鱼不提供网页端,以及 Sketch 不提供 Windows 版本一样,都是厂商基于市场策略做出的选择,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厂商违背自己的利益。
这个理由很有说服力,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强制跳转 app 跟 macOS 软件不提供其他平台支持两种场景之间,存在着细微的道德差异。
大名鼎鼎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一些道德直觉,而道德直觉之中就包含着这么一条原则:主动造成的损害比不作为或过失造成的损害更严重。即使拉动拉杆改变轨道能让电车只杀死一个人而不是五个人,但主动拉拉杆的举动本身,就足以给人带来沉重的道德负担。
▲ 发现道德直觉的「电车难题」
很明显,在上面的案例里,Sketch 不提供 Windows 版本仅仅是一种「不作为」——既然开发者从来没有想过支持其他平台,那么我们也不会认为他们有什么额外的责任。但相反,故意阉割移动网页端的功能并为其添加各种跳转按钮,在用户看来就像是一种主动「使绊子」的恶劣行为。显然,厂商是有能力提供功能完整的网页端服务的,然而他们却故意投入努力废掉了网页端,这样的行为挨骂也显得「罪有应得」。
换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我们会希望城市里有盲道,但如果确实没有修建盲道的计划,那我们也不会认为市政有多大的过失;然而,如果城市已经建好了盲道,却故意把共享单车摆放区设置在盲道之上,我们就会觉得这样的做法是不道德的。强制跳转亦然。
▲ 人为的「路障」特别恼人。图片来自:Pixabay
道德之外,还有经济学上的考量。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还生活在一个互联网保持着开放共享、没有画地为牢的厂商与内部封闭的 app 的世界,那么在这个世界里,信息流通的成本应该要比现实世界低得多,能够轻易地接触到更多信息的人们理应有机会想出更多好点子,从而让信息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换句话说,符合每家厂商各自利益的「割据」行为,可能已经造成了整体利益的损失。
另一种损失是「时间成本」。当厂商强迫用户下载 app 的时候,额外的时间成本只可能由无辜的用户自行承担。
举个例子:前不久,我的 163 邮箱提醒我需要修改密保设置才能继续关联邮件客户端。但当我这样尝试的时候,它却告诉我必须下载「网易邮箱大师」才能修改密码——如果一切事情都能在网页端完成,恢复服务可能只需要 1 分钟;但现在却被告知,我必须多花十倍的时间下载安装 app,并且要忍受手机里多出一个无用的应用,而从中受益的厂商绝不会为我遭遇的麻烦而赔偿损失。这件事的结果是,我彻底放弃了网易邮箱。
可见,比起完全无秩序的竞争,一定程度的协议与市场管控可能是必需且有益的,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先有工信部多次展开对 app 威胁用户权益和数据安全行为的整治行动,后有腾讯、阿里有意实现「互联互通」的流言……但站在此刻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深知,我们距离开放的互联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PPSO”(ID:appsolution),作者:彭海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