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邱晓芬、编辑丨苏建勋

在“双碳”目标之后,国内要达到碳达峰,意味着需要在2030年之前减少130亿吨的碳。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要降碳,一般而言是从四个方向开始抓起。

发电供热、生产运输,是目前产生碳排放最多的两大环节,熟知的“八大行业”基本都落在这两个领域。为了完成目标,这两大主力产碳领域已经有了具体的减碳政策和技术手段。

具体而言,在发电和供热端,有了相应的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的新能源发电方式;而在生产运输端,后续也将会纳入碳市场进行约束。

不过,在生活消费、末端处理(比如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两端,相较前述两个环节,一直以来存在着难治理、难监测、难施政的问题,如何科学降碳还没有得到广泛关注——这两部分的碳排放大约体量为30亿吨左右,并且较为分散,难以简单用环保意识去约束。

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普惠」)就是为了解决个人生活消费环节存在的碳排问题。2019年成立于北京,「绿普惠」通过构建全民的碳减排标准体系、碳计量平台,用碳普惠的方式,促进建立全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绿普惠

在此之前,行业内已经有了不少针对C端用户推出的碳普惠项目,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蚂蚁森林。不过,目前的大部分碳普惠项目依旧存在着几大痛点。

「绿普惠」总经理陶岚向36氪表示,问题首先在于,几乎所有的碳普惠项目都是存在着APP或者小程序入口——用户在完成个人减排行为之后,需要进入平台上自行记录。但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为了减排而去使用某一项软件,反而是一种打扰。

其次,碳普惠项目的痛点在于,减排量如何实现科学计算——当每一个企业主体都在做自己的“蚂蚁森林”,反而出现了用户减排行为的重复计算,此外,也无法保证用户减碳量经过方法学科学计算。

碳普惠项目下,这笔碳生意如何变现?一般而言,用户在践行绿色低碳行为之后,由第三方机构审查核证,再在碳市场出售获益,最后由企业采购。这种方式周期漫长、规模有限。

并且,用户对个人减排行为的感知程度不强,同时政府资源也无法赋能企业,碳中和在个人、政府、企业之间无法形成连接,成为孤岛。

碳普惠项目的另一种思路是引流,与自身生态体系当中的业务形成联动,用其他的业务收入为碳普惠做补贴。不过这种闭环并不可持续,因为企业无法一直为用户的减排行为买单。

据介绍,「绿普惠」的思路是,通过接入更多的场景企业,把用户个人的减排行为进行科学的量化,并且记录在绿普惠云这一第三方计量平台上,形成用户个人的碳账本。围绕用户的碳账本,引入平台企业,可以对此进一步构建产品和价值,甚至是创造更多基于碳概念的玩法。

对于政府来说,也可以更方便收集到辖区之内的个人碳减排数量,“形成个人、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碳账本”。对于个人,减排量还可以通过平台企业折现,无需手动记录。“当用户没有环保意识和减排需求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让一个产品的减排实现可持续”。

「绿普惠」还在探索如何更大放大个人碳账本的价值。据介绍,未来,用户可以将个人碳账户里面的碳减排量卖给平台,这种购买行为其实对于平台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新型的获客和曝光。

简单来说,平台企业购买的减排量可以抵消企业自身的碳排放,或者卖给碳市场,也可以获得这些新客户,完成了获客、减排的闭环。

举一个例子,当用户在使用了共享单车、或者在咖啡店自带纸杯时,将各自形成了减排量,系统将会自动记录进个人碳账本中;用户随后可以将这部分的减碳量通过一定的方式售卖给平台企业,获得抵用券在内的减排激励。而「绿普惠」在这当中提供的,是第三方计量平台,对接起场景企业、平台企业和用户三方。

绿普惠

接入绿普惠平台碳账户的合作企业美团、百度、货车之家、伏泰科技、光盘打卡、地上铁等公司。根据「绿普惠」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8月项目正式上线后,截至2022年2月25日,已经带动减排用户数超过260万,合计减排量为1.9万吨。

「绿普惠」此前已经有了一些典型案例落地。陶岚向36氪介绍,绿普惠服务了2022冬奥会碳普惠项目——“低碳冬奥”小程序,通过量化公众日常生活各场景的碳减排行为,打造冬奥碳账本。

此外,「绿普惠」还与美团单车合作,由绿普惠云帮助美团骑行用户量化和记录减排量,在2021年9月17日世界骑行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为排行前100用户名颁发“减污降碳达人证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绿普惠」此前还与泸州市政府合作推广了“绿芽积分”,纳入了泸州银行、泸州公交地铁等企业,泸州本地市民可以通过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绿色消费等方面获得减排激励,这套方案目前还在四川等地复制推广。

团队方面,「绿普惠」团队主要来自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北京绿色交易所,阿拉善SEE基金会等环保机构的资深碳专家,以及多家互联网公司的技术骨干,团队还有多位有过CDM项目经验的资深人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