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集采,大部分医药品种,企业都只能选择降价中标,但生长激素却是例外。
2月23日,广东集采联盟报名情况公示。在生长激素品种中,有13个品种成功申报。
其中,申报粉针剂型的,有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安科生物、中山未名海济、上海联合赛尔四家;
申报水针剂型的,则仅有“边缘选手”诺和诺德一家,主力选手长春高新、安科生物双双弃标。
就当前市场来说,水针才是生长激素的主流产品,而粉针只是鸡肋。从此次广东省集采的申报量来看也是如此,需求最大的正是水针。
这也意味着,长春高新、安科生物对于此次生长激素集采,基本选择了无视。
01 双雄对集采say“NO”
1月19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下发关于《广东联盟双氯芬酸等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文件》的通知,生长激素集采靴子落地。
根据东莞证券研报,在长春高新、安科生物和诺和诺德这三家水针供应商中,金赛药业的水针,首年预采购量占比高达98.24%。
对金赛药业而言,需求量较多的是15 IU和30 IU两种规格,申报最高限价为173.58元、295.08元,而这两种产品目前的挂网价大约是567元、1031元。
假设长春高新按最高限价,在广东省此次的联盟采购中标,那么,降价幅度约为70%。
并且,按照报价规则,想要获得更高的采购量就要给出更低的竞标价。长春高新想要足够多的中标量,水针价格可能还得降。
集采一来,利润奶牛一下被打到骨折,也难怪投资人心慌慌。长春高新一连吃了三个跌停板,安科生物两个交易日也跌去14.2%。
不过,当集采真正到来,生长激素双雄的抉择,打破了市场预期。
放弃申报水针品种。自2018年国家药品集采进行以来,几乎还未发生过企业在自己核心大品种上采取“不申报”做法的情况,至少也会进行象征性报价。
2月23日,广东集采联盟报名情况公示,长春高新、安科生物双双放弃水针集采。这也意味着,两家公司对于这次集采,只是象征性参与了小品种。
目前国内的生长激素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粉剂、水剂、长效制剂,其中水针的市场最为庞大。
根据2020年金赛药业的样本医院销售数据,其生长激素粉针、水针、长效水针比重分别为5.54%、93.17%、1.29%。
这也不难理解。在三种剂型中,粉剂最便宜人均年费2万元,但需要配置成溶液,容易出现二次污染;水针价格稍贵人均年费5.5万元,但抗体产生率低、安全、方便;
而长效生长激素的优点在于便捷,前两者都需要每天注射,而长效生长激素只需一周注射一次,但它的缺点是贵,一年费用大约15万。
一年15万的长效剂型生长激素,大部分家庭消费不起,而相比粉针剂,贵一倍的水针剂更安全、便捷,出于孩子考虑,大部分家长咬咬牙也就打了。
回到这次集采来看,不管是长春高新,还是安科生物,都只报名了粉针集采,放弃了水针,约等于弃标。
02“弃标”的底气
在生长激素领域里,“集采”,一直都牵动着药企和投资者的神经。因为进集采,意味着以价换量,不进集采,意味着失去院内市场。
那么,长春高新、安科生物面对集采SAY NO的勇气从何而来?
严格意义上来说,源于两方面。
一方面,生长激素的主战场并不在公立医院内。2021年5月21日,长春高新在投资者电话会中提到,重组生长激素30%以下在公立医院销售,预计未来民营医疗机构销售占比会进一步提升。
主要市场不在公立医院之内,对于集采中标与否,自然也就无所谓了。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有疑惑,作为一款处方药,为什么生长激素不在医院呢?
一个很核心的原因是,生长激素变成了消费品。
从适应症来看,生长激素处方非常严格,需要明确是因为生长激素缺乏才能使用。但现实情况下,很多不需要生长激素的儿童,是主力消费人群,他们很难在医院拿到处方购买生长激素。
加上公立医院,受到医保控费、药占比等因素的制约,医院开出的生长激素远不能满足加患者的需求,因此患者大多是在公立医院首诊开具处方,在院外门诊药店拿药。
综合因素导致,生长激素看上去更像是一个需要强推销、重渠道的医药消费品类。这也造就了,生长激素虽是一款处方药,但它的主要销售场景却不在医院的怪象。
对于生长激素老大长春高新而言,水针降价70%进入医院换回份额并不会太多,却可能打破院内外药物价格的平衡,得不偿失。
在2022年2月18日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中,长春生物就透露:
“在广东集采联盟报名截止日,金赛药业申报了三个粉剂规格,水剂未申报。公司将以积极的姿态参与集采,同时依法依规兼顾公司及股东的利益。”
另一方面,生长激素的竞争格局较好。在水针领域来说,除了长春高新,主要玩家只有两个,一个是粉针老大安科生物,一个是只有水针品种的跨国药企诺和诺德。
这也导致,生长激素领域的竞争没那么激烈。毕竟目前的蛋糕还是够分的,大家没必要拼个头破血流。
或许,这就是长春高新、安科生物拒绝水针集采的底气。
03“鲶鱼”诺和诺德
对于长春高新、安科生物而言,虽然短期内集采的问题解决了,但长远来看,集采仍如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在它们头顶。
可以看到,这一次,国内双雄拒绝了水针集采,但诺和诺德没有放弃。对于双雄来说,集采市场可有可无,但对于诺和诺德来说,并非如此。
毕竟,过去在长春高新和安科生物的打压下,诺和诺德几乎被挤出了市场:2020年,其在水针市场份额仅有0.2%。
诺和诺德或许是想借这次集采,靠降价、入院,重新让自己坐回生长激素的牌桌。
毕竟,这次集采后,生长激素的差价会达到70%左右。大批患者可能会被优惠的价格吸引到公立医院,这可能使得诺和诺德的市场份额扩增,从而影响院外市场。
另外,生长激素院外市场的竞争,也不会一直处于蓝海状态。
对于中国市场,诺和诺德一直没有放弃,此前已经将销售交给“根正苗红”的华润集团负责。
未来,诺和诺德是否会成为搅动生长激素格局的一条鲶鱼,也未可知。而接下来,还会有新的入局者加入。
最接近上市的,是上海联合赛尔,其水针已完成临床,处于申报生产阶段。不难预见,水针市场即将出现四国混战的局面。竞争局势,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氨基财经”(ID:anjicaijing),作者:方涛之,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