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此文节选自对《超越》的解析。《超越》一书由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博士所著,书中详细阐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思想,以及考夫曼博士对这一思想的更新与扩展。作者解析了《超越》这本书,发现人类群体饱含着善良和希望,我们有十八个理由要对人生保持乐观。想了解怎样才能实现自我,怎样才能保持乐观吗?这篇文章会让你信心百倍地奔赴更加精彩的人生。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因篇幅原因,本篇文章分三部分刊出,此为第三部分:
理由之十四:“用积极的视角看待自己的防御策略,这可以被概括为‘自我’。”
随时随地维护自己的自我是会让人精疲力尽的,但是,人们真正花在这一点上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与作者威尔·斯托尔(Will Storr)在《状态游戏》(the Status Game)中所解释的一样,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迫切的需求:希望被(自己或他人)看到积极的一面,并为实现被期望的目标而不遗余力去奋斗。把我们在每一天里积累的所有积极状态汇集起来,就会增强自我意识,而且还会保护自我意识不受任何“降级”(真实的或感知的)的影响,这种“降级”表现为,我们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可能会受到伤害。
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保护自我不受伤害,但可悲的是,我们根本无需这样做。人类中所有的人,都拥有内在的、不可侵犯的价值和基本的尊严,别去理会那些经常定义他人的人把我们定义成什么样。
理由之十五:“超越自我的最好方法是拥有强烈的自我认同。”
这句话告诉我们“必须”“超越自我”。但到底要怎么做呢?究竟是谁在“做”超越呢?
“自我”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身份,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所有想法的复杂的集合,基本上是我们意识中心的人格结构,也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时候所能想到的样子。
在马斯洛的设想中,尤其是对恋爱关系的描述,是这样的:“当与另一个人交往时,‘自我’在某种意义上在与另一种自我相融合。但在另一种意义上,两个‘自我’仍然保持分离和强大。”再次强调,这是关于自我的平衡。
这不是伴侣中的一个人完成自我融合与分离的平衡,而是两个健康的自我,在他们的个性和自我价值感中获得安全感,一起在双方关系中获得更高的东西:超越。
谈到超越,不禁让我想起了马特·黑格(Matt Haig)写的《午夜图书馆》(The Midnight Library),书中主人公诺拉·锡德(Nora Seed)在被告知她自视清高时,她回答说:“我自己当然知道这一点。难道每个人不应该这样吗?”是的,我说的就是每个人都应该自视清高。
理由之十六:“幸福是一种状态,被想要抓住它的手推开,但却往往伴随在这个人的生命中。”
有一个很精彩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年幼的小猫追逐自己的尾巴,被一只年长的老猫打断,老猫问小猫在干什么。小猫咪解释说:“别人告诉我幸福就在我的尾巴里,所以我想抓住它。”老猫说:“啊,是的,我也被教导过幸福就在自己的尾巴里,但我发现,当我朝着成长和目标前进时,我走到哪里,幸福就跟到哪里。”
虽然这个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我一直很喜欢它。这个故事的寓意正吻合了存在主义人文主义心理治疗师(很拗口!但就是这么长)詹姆斯·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的这句话: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自己为什么不快乐,或者纠结于自己为了“获得”快乐必须做些什么,那么我们几乎永远不会快乐。
但是,就像故事中的老猫一样,当我们带着真实、坦率、创造性、目的向超越奋进时,我们所要的幸福往往会自动出现。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也说了类似的话:不断谈论爱情的人往往会坠入爱河,但那些不断谈论幸福的人往往得不到幸福。
综上所述,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停顿下来,欣赏一下自己是多么幸福,自己已经走了多远。太多的人总是马不停蹄地冲向未来,在完成一个任务之后,马上就跳到下一个任务,冲向下一个里程碑,奔向下一个“奖品”,从没享受过自己该拥有的幸福。再次强调,幸福也是一种平衡!
理由之十七:“一个最能促进成长的目标,要建立在安全的环境、归属感、人际关系和健康自尊的坚实基础上,并由探索和爱来驱动。它需要许多需求的深度整合。”
如果在我们的目标中,涉及到以某种方式使他人活得更好,那么我们很可能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而且这个目标也不需要有多大,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创业,创办慈善机构,或者发射火箭。
事实上,马克·曼森(Mark Manson)在他的视频《如何在14分钟内找到自己的目标》(How to Find Your Purpose in 14 Minutes)中清晰地阐述了这一点。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还有自己能做的好事,那就必须去做,而且现在就去做,因为我们不会再在同一时刻从这里走过了。只要这些好事包含了引言目标中的一些元素,它就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去做的好事。
再说一次,每个人的目标在形式和大小上各不相同,但我们总会有用武之地,总能在某些地方做一些好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多余”的人,如果我们想做好事的话,就会有100%的机会去改善世界的一小片(或一大片)。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更“崇高”的目标了。
理由之十八:“如果我们故意做出低于自己能力的计划,后果是,我们将规避掉自己的能力,规避掉自己的可能性,要是这样,那我真要提醒大家,我们的余生将会过得非常不快乐。”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性的延伸》(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1971)
图5. 通往智慧的阶梯
相关阅读:
18个理由告诉你,“自我实现”并不难(上)
18个理由告诉你,“自我实现”并不难(中)
译者: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