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悲伤、陌生感——如果统计人们近来的情绪,这几个词应能上榜。说最近的生活工作没受影响,那是假的。

巧合的是,近来有几位学员不约而同跟我说,不知为何,一读书,人就变得平和、感到有力量。

这倒是以前的专题——为什么成功人士爱读闲书——中没有提到的。

直觉告诉我,其中蕴含着什么。毕竟世界越是剧烈变动,随时能够恢复内心平和就越是重要。 因此特意做了番研究。

那么,阅读时获得力量感到底是种什么体验?

我们如何才能随时“召唤”这股力量?

小时候看 哆啦A梦 ,有个道具是只要穿过一面镜子,就能进入一个完全一样但没有人烟的镜面世界。阅读对我来说,就有这个魔力。

翻开书,从读进一句话开始,镜面世界的通道就此开启……书籍赋予了我给尘世按下切换键的权利,一键下去,尘世的烦嚣纷扰瞬息消失。

这是什么感觉呢?

咱不妨跟“心流体验”做个对比:

如果说心流体验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种入世的激情,那阅读体验就是“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是一种超然平和,是心灵的深睡眠。酣畅淋漓,醒来后自然是神清气爽。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程没有丝毫功利动机,阅读跟煲个剧、逛个街、与朋友聊个天没什么区别。

据我所知,真正热衷看书的人,很少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实用性不过是热爱阅读的副产品,是额外奖赏。

“在阴沟里亦能仰望星空”的权利,才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那么,为什么文本阅读会有这样的魔力

我们该如何激活这一魔力?

颇为讽刺的是,在那个书籍被看成洪水猛兽的时代——文艺复兴至20世纪60年代前,时人攻击书籍的理由,反倒概括了书籍到底好在哪里。

社会学家 肯尼斯·莱文 ( Kenneth Levine )对此总结如下:

人们认为,书籍削弱了个人对社会人际网络的依赖,为个人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强力的心理支持( social-psychological support ),阅读者有可能从任何地方获得个人身份的自我认同

简而言之,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文本阅读先天就像翅膀,但凡读者想要暂时摆脱柴米油盐的烦恼,想要挣脱目力所及的圈子,阅读就能赋予读者飞翔的工具、手段,以及勇气。

这是宏观上的解释。

如果你认为这个解释过于“描述性”,那我们不妨再看看进化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的共同研究结论:

今天的人类之所以能在百万年前,从诸多人科的竞争中胜出,靠的既不是蛮力与野心,也不是埋头苦干只盯着眼前。

现代智人之所以胜出,是基因中携带的“解读文本符号”的天赋——即我们不仅拥有飞扬跋扈的想象力,而且想象的事物还能实实在在的改变我们,甚至比实在世界的影响更大——这就是“想象的真实”。

就好像我们看金庸的小说,谁都知道现实中不存在盖世神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妨碍我们成为这样的侠客。

当然,有些人会说,书籍也分很多种,除了叙事类小说,还有很多非人文类书籍,难道阅读这些书籍也能赋予人平和、宁静的力量么?

没错。

就我自身来说,我很久没看叙事小说了,然而阅读各种社科,哪怕是晦涩枯燥的数理论文,亦能让我感到莫名的舒适。

这一点,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但仔细想想,这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秩序感”

微观角度来看,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思维世界的无序人类难以忍受看不到因果关系的世界

我朋友跟我说,在股市里,毫无缘由的小暴跌比心知肚明的大暴跌还让人不舒服,就是这个道理。

又比如 你 努力好学、才能卓 越,结果在社会四处碰壁,收入永远赶不上首付涨幅, 这样的“无序感”是人类最难忍受的。

但是,这跟文本阅读有何关系呢?你阅读再多,也不会改变现实的无序无奈。

没错。

文本阅读本身就是让混乱思维秩序化的过程,就像充电宝给行将断电的思维充电。

这一过程,我们重新体验到了“秩序感”,也就是重获生活的掌控感,让你知道,从无序到秩序并没有设想的那么困难。

深陷绝境的人看了《肖申克的救赎》,虽不能让他摆脱绝境,但并不能阻止他从文本中重新拾回冷静、勇气与行动力。

除此之外,沉浸式的阅读还能让人体验超越自我的豁达感。

就像哲学家马克·金维尔( Mark Kingwell )所言,在丧失对自我的意识的一刹那,自己最幸福。

那么,说了那么多阅读的好处,但我就是看不下书怎么办?

我们该如何激活这一魔力?

社会心理学经典的ABC理论提供了一个“态度-行为”改变模型:

认知能够改变态度, 态度能够促进行为, 行为反过来又能强化态度。

受此启发,我认为,从认知行为层面分别着手,让两者进入“协同强化”的正循环,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培养其阅读的爱好,重拾“阅读的力量”。

1.认知层面,“重新定义”阅读

书背了两只锅。

一只是工具锅——“学而优则仕”深入民心,书似乎只是向上爬的垫脚砖;

另一只锅是考试锅,我有学员跟我说,她一捧起书,就勾起了备考时的不愉快记忆——这是教育内卷酿成的悲剧。

所以,如果我既不用考试,也没想着向上爬,为什么还要读书?

在这些认知的“干扰”下,怎么可能体会到阅读的力量呢?

我们先还书一个公正的评价——摘下强加给书的这两口锅,回归前学龄儿童的视角,才能看清阅读的本来面目:

阅读是指数级扩大认知世界的方式

文本诞生的初衷就是对现实世界重要信息的浓缩、存储,而阅读实质上是“吸纳高浓度信息”的一项技能,是人类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天赋。

很多人低估了「阅读」,以为“识字”就是会「阅读」。

实际上就像任何工匠技艺一样,阅读也是一项“越读越强”的践行技能

你阅读技能上来了,才能急剧扩充自己的认知世界。

很多人惯例要问一句,有什么用?

举个不起眼的小例子。同样的事情,在有些人眼中是晴天霹雳,在有些人眼中是线香花火,归根结底,正是认知世界的差异所致。

如果你的认知世界很小,那么一点小事都会被你无限放大。而阅读,是普通人也能快速扩大认知世界的捷径。

阅读是获得各种“心智镜片”的魔法

菲茨杰拉德 ( Fitzgerald )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是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还能正常行事。

我们普通人不用追求一流标准,但追求1.1流、1.2流水平还是可以的嘛,我将之微调下——检验高水平智力的标准是面对同一事物,你能从三五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去“看”它。

哪怕是一片落叶,你从数学分形、材料结构、生物演化、诗意审美各自的视角去看,会发现叶子不同形态的美,而不仅仅是路边等待清扫的“垃圾”。

凭借人类天赋的符号解读能力,阅读就成为一种魔法,阅读多了,就相当于大脑武装了各种“心智镜片”

通过镜片,你就能视当前需求,用不同视角去“看”。

有的时候我们能“看”到解决思路,有的时候能“看”到新的洞察,甚至有时候我们能“看”到未来。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能“看”到更多乐趣。

阅读是摆脱无聊无趣根治“无意义”的药方

简而言之,阅读就像拥有了哆啦A梦的百宝袋,只要你愿意,可以将任何你所热爱的知识储藏在脑海中,随时供你翻出来捣腾。

尤其是在信仰已死的今天,阅读更是疗愈“空心病”,使「自我」获得心理认同的强大外援。

一个人一旦爱上阅读,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他进步了

当然,说一万遍不如做一遍。虽然我们从认知层面重新认识了阅读,但是,如果我积累浅,底子薄,该从何读起呢?

2.先体悟一次阅读的好处,阅读促进阅读

那些信誓旦旦“坚持锻炼”然后很快又放弃的人,有个共性,一来就上最专业的装备,跑最远的路,结果很快铩羽而归。

阅读也是一样,你一来就照着豆瓣高分列表刷,或者轻信网上的各种书单,完全脱离个人实际,当然看不下。

书的内容领域、类型方向千千万万,前期积累少的时候,择书必须更加慎重。

如你还没有培养起阅读爱好,我建议可以优先选择叙事类,或贴近生活、文笔优美的书。

在这一阶段,轻松与乐趣是重中之重。

以叙事类的书来说,前期可以从短篇看起,比如, 马克·吐温 的短篇小说集、 海明威 的《老人与海》,渐入佳境后,可以读一些较长但故事性强的书籍,比如金庸、《三国演义》、《三体》这些。

千万别一上来就《百年孤独》、《尤利西斯》、《战争与和平》,这无异于刚学跑步就迎战马拉松。

如果是泛人文类书籍,应从当下感兴趣的领域选择。

比如,喜欢生命科学可以看《细胞生命的礼赞》,喜欢文化史可以看《文明之光》、喜欢人类史可以看《人类简史》,喜欢诗词鉴赏可以挑《人间词话》,喜欢传记可以看《人类群星闪耀时》……

以上我提的都是一个类型的代表,一个切入口,一旦你看进去了,自己就能顺藤摸瓜,不断发掘新的适合的书籍。

那么,到了「行动」环节,毕竟“万事开头难”,有没什么窍门能帮扶一下?

3. 自我监督能有效改善行为

我有段时间尝试记账,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现,记账之后,花钱变得越来越“抠搜”。

行为心理学家对此类现象做过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精细化监控进展能有效激励自我达成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能对过程进行监控,随时反馈结果与目标的差距,那么我们就会越投入去做好这件事。

最典型如跑步软件,新手跑者,将“报时间隔”设置短一点,比如每跑200米报个配速,会比跑2公里报个配速体验更好,也就能跑更远。

同样道理,我们刚培养阅读习惯时,也可以自制个“阅读统计报表”:

以30分钟为一个单位,每阅读完一个单位打个勾,每天晚上完成两个单位算是及格,三个算是良好。

如果没完成,可以记录下当天没读完的原因,比如是资讯干扰,还是书太难,或者精神不适等等。统计多了,就能针对“高频原因”做优化,从而更好达成阅读目标。

我自己就是运用类似的方法,改善了很多“不喜欢但有必要做的行为”。我相信用这种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会简易的多。

4.锦上添花:提升易得性与可控性

行为心理学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件事做起来越是方便且越是可控,那么人们就越倾向于做这件事。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你也可以适当布置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

干净整洁的书桌,随时可坐的椅子,光照范围适中的书灯,随手可泡的茶或咖啡,一对静音耳塞,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把你热爱的所有摆设布置在一起。

充分运用“环境效应”,将书桌布置的让人看一眼即产生迫不及待看书的冲动

尾声

“加速陌生化”必然是未来的主旋律。

当你举目四望茫然无措时,千万别忘了,百万年来,人类面对未知难关时,既不是通过祈祷也不是单纯的努力排除万难,我们今天之所以存在,凭借的是人类最强大的天赋——解读并运用文本符号的现实想象力

这一想象力,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心理工具,当身体被困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时,我们的想象力仍能解放自我,穿越时空到处遨游。

生活充满细节但很少引导我们什么值得注意,而阅读却能教会我们如何留心,如何把眼睛变成梵高的画笔,如何在终将迈向死亡的旅途中放下执念,与万物融为一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少加点班”(ID:lishaojia2015),作者:李少加,36氪经授权发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