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日前新华社发文揭秘网红服装店超长预售等乱象后,近期在社交平台中也出现了大量用户抵制“超长预售”的相关内容。事实上,如今在包括拼多多、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都曾有过对超期发货、预售时间过长的处罚措施,但为何如今预售时间反而却又越来越长了呢?

对于“冬季最冷的时期都过了,羽绒服才到货”这件事来说,商家或许认为不穿羽绒服也能御寒,但殊不知在漫长的等待期后,同样也在消耗消费者忍耐度。对此有网友指出,“如今去网红店买衣服几乎都是预售,有的预售时间长达45天”,还有的网友补充道,“不光超长预售期,大部分到时间了也不会发货,而且直接告诉你没货了退款”。甚至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2月份买的毛衣,到现在还不发货,你是缺真羊毛,还是缺我这个傻羊毛”。

用户的呼声无疑也佐证了相关报道中,所指出的“预售期间商家取消订单”、“预售不告知”、“超出预售时间发货”等备受诟病的现象。对于在购买服装的诸多数消费者而言,自然是希望尽快穿上“当季新衣”,而不是等到换季了才到手的“过季产品”,更何况是消费者还是正价购买的商品。

不过在消费者负面声音的另一边,也有来自商家的“苦衷”。对于服装行业来说,库存积压是商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服装季节性强的特点造成了库存的先天短板,而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以及直播带货的兴起,也就意味着商家需要依靠快速上新、更多款式来吸引消费者,但显然许多商家都不会盲目备货。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商家大都采取备“部分现货+预售”的形式,来规避库存积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如今在电商行业中,许多服装品牌都走上了ZARA“小单、快反”的道路,从原有“预测市场需求,提前备货”这一重资金、高库存的模式,转变为“压缩采购批量、缩短生产周期、爆款再加量生产”的方式。毕竟诸如拉夏贝尔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也是因为盲目扩张所带来的严重库存积压,同时又在电商领域表现平平。

一位在电商平台经营近十年的商家表示,此前在2014年时,平台的女装退货率还不超过10%,但近年退货率则已经飙升至一半以上,往往平台方还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15天质保,甚至短视频平台的退货率更是能够达到60%。因此对于商家来说,哪怕深知预售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会带来退货率增加、转化率降低的问题,但如果将其与真金白银的损失相比,显然几乎不算什么。

虽然无论是消费者追求购物体验,还是商家防范经营风险的角度来看,预售都无可厚非,但这样的矛盾却在如今“超长预售”、“恶意预售”下,被不断激化。

作为消费者,本没有义务来理解商家的“难处”,而比起商家不断拿样品去测试直播间的流量、借助预售来做市场调研,显然消费者只是想要更快地穿上新衣。再加上消费者选择网购的初衷,往往是品类多样、快捷便利,而不是动辄十天半个月的预售期等待,甚至在有部分消费者还会收到诸如“不允许投诉”、“不能退换货”、“不接受中差评”等商家不合理要求的情况下,也就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为什么要花钱买罪受?”

显然,商家为了规避囤货风险损害消费者体验所带来的结果,最后也难以避免地会带来例如用户抵制、信誉下降、用户粘度降低等问题。然而,服装还仅仅只是电商平台万千品类中的一种,如今不仅服装搞预售,甚至就连文具、洗护纸品等商品都赫然出现了“预售”这一选项。

当然,预售并非完全不合理,对于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比如3C数码、汽车)来说,预售能够帮助企业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合理进行零部件的备货,同时也避免了新品上市前巨大的资金投入。

但过长的预售期同样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例如前特斯拉Roadster从开启预订至今已有3年时间、预订订金都已达到33.2万元,被外界戏称为“真PPT造车”。此外,国内部分新能源汽车从预定到交付时间也有长则一年多、短则几个月的、订金金额往往也是数千元以上,那么消费者真的会容忍这样的预售吗?

尽管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或许没有传统汽车厂商的长久沉淀,也没有更高的资金基础,所以选择采取轻资产模式启动新品预定并不难理解,甚至还可以用这一数据来进行市场调研。但归根结底,同样也应该对消费者的付出负责。至少,消费者的被动“众筹”,并不会获得未来企业收益的“分红”。

当然,如今也有诸多新品众筹项目的“珠玉在前”,即借助“团购加预售”的形式向用户募集资金,包括小米、淘宝等平台也都推出过大量的“众筹”项目。

不过话又说回来,汽车、3C产品尚且需要在量产前进行市场调研,并且预售阶段在价格上对消费者进行一定的让利。对于需要应季、迎合当季时尚的服装商品来说,45天的预售期可能就意味着过季和过时,这样的预售风气除了损害消费者权益外,还剩下什么呢?这难道不是“店大欺客”的另一种表现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经授权发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