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6月,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开启了中国通信业的5G时代。
7月12日,也是工信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启动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一周年之际。
截至5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70万个,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和92%的乡镇镇区。5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4.28亿户,5G流量占移动流量比重达到27.2%,较去年同期增长19.1个百分点。
5G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以融合应用赋能千行百业,覆盖了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40个。
目前,我国5G已经进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工信部表示,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积极稳妥推进5G网络建设,深化网络共建共享,持续提升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
推动信息通信业实现跨越式增长
在“适度超前”的5G网络建设政策引领下,三年来,推动了我国信息通信业实现跨越式增长。
工信部统计显示,以三年前5G牌照发放为起点,电信业务收入从2019的1.3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47万亿元。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从2019年的1220亿GB增长到2021年的2216亿GB。
除了三大电信运营商共计4772亿元的投资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注入巨大动力,5G发展同时带动了手机终端产业快速发展。仅2021年全年我国5G手机出货量就达到2.66亿部,同比增长63.5%。
赋能千行百业 形成万亿级市场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5G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助推国民经济产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据统计,在5G应用规模化发展的带动下,已形成多个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5G应用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
例如,在矿山领域,华为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工业互联网等与现代矿山开发技术深度融合,正试图用全景视频的方式减少综采面的人员数量,用无人驾驶技术替代矿山司机,采用智能巡检方式,降低作业人员的风险。在大量数字技术加持下,助力“穿西装打领带挖煤”。
在比亚迪,通过部署5G+AI等13个应用,实现精益化生产和柔性制造,生产效率提升25%。
再比如,在西藏昌都,去年5月,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借助中国电信5G信息技术操控远在西藏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机器人,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大骨节病5G远程手术。
在山东淄博一所乡村中学里,通过今年刚安装的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学生们可以与城市中学的同学一起聆听名校名师的授课……
还有那些基于5G技术的智能家电、智能安防监控、新型可穿戴设备等不断涌现,在丰富5G应用载体的同时,拉动了新型产品和新型内容消费的快速增长。
据研究机构测算,我国5G产业每投入1个单位,将带动6个单位的经济产出。
“2021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3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3000亿元,成为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达1.2万亿元,届时,将累计带动相关投资超过3.5万亿元,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超过8万亿元的新兴消费。
三周年只是一个起点
站在三周年的节点回望,业界有一个共识——5G商用速度超出预期,硕果来之不易;但5G的发展依旧面临着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5G标准和技术还在继续向前演进。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闻库表示,无论是消费者应用还是行业数字化业务,都对5G的网络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进一步需求,后续还需产业界共同努力,在技术标准和应用上全面布局。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丁海煜提出,在消费端,5G还没有“杀手级应用”出现,相比4G的优势体现还不充分,5G的价值仍需进一步彰显;在行业端,产业融通的适配和支撑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5G产业技术根基还待进一步加固。
“要想真正释放出5G潜能,需重点关注应用场景与融合性人才两大关键要素。”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春晖建议,要制定国家5G技术与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5G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5G可持续健康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教授则指出,5G网络作为典型的通信基础设施,投资巨大,需要政府与社会高度重视,对有关企业特别是运营商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工信部将加快实施制造业“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和项目、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引导基础电信企业适度超前部署5G基站、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汽车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潜力,培育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加快5G、工业互联网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