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峥嵘岁月,大步奋进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坚持以人才为发展的第一资源,以创新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推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十年来,河北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该省的主导产业之一。河北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奋力前行。
“我们自主研发的电容膜可以做到最薄2.3微米。”7月8日,河北海伟集团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超薄型聚丙烯电容膜研发团队牵头人宋文兰说道。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宋文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从一名车间操作员起步,在见证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成为了超薄型聚丙烯电容膜研发这一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牵头人。
对技术参数了然于心
2012年,33岁的宋文兰开始担任河北海伟集团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当时公司正在扩建第2条和第3条电容膜生产线,从设备到技术再到工艺,都只能从国外引进。当他看到处处都是英文标识的时候,宋文兰暗下决心,必须打造真正的“中国膜”。
宋文兰带领团队对超薄型电容膜项目进行了研发攻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熟练掌握了电容膜生产线上所有岗位的操作要领,就连长径比、压缩比、熔体等技术参数,他也了然于心。
2012年,公司开始扩建第4条电容膜生产线。宋文兰在摸透新设备各项性能指标的基础上,对设备和工艺进行了改造升级,使得电容膜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提升。
上千次实验破解难题
“当时市场效益还不错,但是产品多用于中低端制造领域。”宋文兰在谈及进军超薄型电容膜领域的经历时说。至于太阳能、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超级动力电池等高端领域的电容膜,仍然需要进口。
为了彻底打破电容膜领域固有的市场格局,掌握我国电容膜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2014年,宋文兰走出了舒适圈,牵头成立了超薄型聚丙烯电容膜研发团队。在他的带领下,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开始了3微米以下超薄电容膜的研发。
从5微米到3微米,仅仅两微米的厚度,却让宋文兰团队持续探索了整整7年。“超薄型电容膜,从技术到工艺都是颠覆性的。仅在解决电容膜受热不均问题上,我们就进行了上千次实验,用掉了数吨原材料。”宋文兰说。
回顾7年的研发历程,团队成员曹朝志感慨道,宋文兰的那份执着感染了每一个人。为了解决张力和电晕相互影响的问题,宋文兰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天天泡在车间里做测算,最终破解了这一当时令很多专家束手无策的难题。
2021年,该公司第5条电容膜生产线正式启动建设。
“我们还不能算行业的领跑者,只能算后来者居上吧。”宋文兰说。
目前,宋文兰团队正在进行“特工级超薄型电容膜、新能源超级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材料”的研发。这些研发有望解决长期以来动力电池充电时间长、续航能力差的难题,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