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前脚才和朋友们讨论过自己感兴趣的数码产品,回头打开购物软件,首页推送的产品“恰好”就是刚刚你和朋友们讨论的那款手机。在这个被推荐算法充斥的大数据时代,我们确实能够轻松刷到感兴趣的消息、视频、商品,却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贡献”自己的隐私信息。

3月1日,由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规定》中明确要求,各类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互联网公司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地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并“建立和完善人工干预和用户自主选择的机制”。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的正式实施,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信、淘宝、百度、大众点评、微博、小红书等数十款主流应用已经全面上线推荐算法关闭按钮,允许用户在后台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算法。

问题来了,如果应用里面有一个关闭算法推荐的按钮,你真的会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吗?很多人对此感到纠结不已。在关闭推荐算法后,用户能够看到的究竟是更加广阔的世界,亦或者是令自己倍感水土不服的陌生领域呢?关闭推荐算法,真的要以牺牲用户体验作为代价吗?

挥手告别推荐算法

在看到众多媒体报道“主流应用程序首次允许用户在后台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的消息后,文文立马行动起来。她打开了自己常用的微博、抖音、小红书,在设置里面疯狂地寻找着关闭个性化推荐的选项,意图将自己和各大互联网平台之间长久以来的算法纠葛就此解除。

在小雷的身边,有无数和文文一样的年轻人,他们都看到了这则 新闻 消息。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想关闭这些应用程序的 个性 设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APP将关闭按钮放在了设置菜单下的三四级子菜单里,如果用户不是有心去找,根本接触不到个性化设置。

为了测试各家主流应用对于“关闭个性化推荐”的态度,小雷下载了数款主流应用程序。从实际体验来看,这些应用在安装时只会要求用户的消息推送、麦克风和相册等基础权限,而且基本上所有的软件都会在没有提示用户的情况下自动开启“个性化推荐”选项。

虽然开启简单,但是想要关闭个性化推荐却不太容易。以快手为例,用户需要先划开侧边栏,然后进入“设置”,再选择“隐私设置”选项,然后在十几个选项里找到“管理个性化推荐”才行。

然而其他应用的关闭键却可能并不在“隐私”这一条目下。比如抖音是点击“设置”后,点击“通用设置”,才能找到“管理个性化内容推荐”;而拼多多则是点击“设置”后,再选择“常见问题”,才能找到“个性化推荐与广告”这一关闭入口。

从实际体验,我们不难看出各家厂商其实并不愿意让用户关闭个性化推荐,毕竟基于算法给用户推荐合适的内容是如今互联网厂商厂广泛应用的商业模式。不过,此前推荐算法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的上网体验和个人信息,随着《规定》的正式实施,现在用户终于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开启推荐算法了,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没了推荐算法,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不过,即便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不少用户对于关闭个性化推荐这件事情多少还是有些顾虑的。有的用户会担心,关闭个性化推荐以后,自己是不是就看不到那些感兴趣的内容了?

与此同时,不少平台也 在 抓住了用户的软肋进行“攻击”,例如某短视频平台就在“关闭个性化推荐的效果是什么?”的问答中强调:“你可能会看到你不感兴趣甚至不喜欢的内容,你的使用体验可能会受到影响”,另外一家短视频平台则会在你关闭个性化推荐后,反复弹出“建议开启个性化推荐,体验符合您兴趣的个性化内容推荐。”

那么,关闭算法后的抖音、快手们,到底体验如何?为此,小雷准备了一个长时间使用抖音平台、主要观看英雄联盟和美女视频的账号进行测试。因为这个账号本身调性的缘故,正常情况下,首页推荐的视频里面基本上有80%都是美女/游戏相关的内容,就连广告都是美女/游戏相关的。

在关闭个性化推荐后,尽管我们依然能在首页推荐内容里面找到美女视频,但是推荐比例显然已经 大幅 下降,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萌宠饲养、时政新闻、比赛剪辑、数码评测等内容,而且点赞量、播放量、评论数都没有什么规律,从几百点赞到上万点赞的视频都会给你推荐。

除了抖音以外,快手也是如此。在关闭个性化推荐后,系统推送视频的精准度明显有所下降,熟悉的黑丝、美女视频几乎销声匿迹,一些平时并不关注的搞笑段子、自娱自乐的视频出现次数增加了不少。可能是因为推荐的视频根本不在兴趣点上,小雷第一次觉得刷短视频有种痛苦的感觉。

从实际体验来看,在用户关闭个性化推荐后,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会根据一套比较简单的算法进行视频推荐,例如部分新闻热点或者是一些人畜无害的视频会更容易登上推荐的前列,至于美女、游戏等视频类型则更不容易被用户刷到,这也是不少用户反映在关闭推荐算法后推荐内容呈现出低幼化趋势的原因。

有的用户觉得,既然观看体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那么至少 广告 会少一点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关闭个性化推荐时,大部分应用都会“贴心”地提醒用户,“你可以选择对不感兴趣的标签进行关闭,但是广告数量不会变化,且可能是您不感兴趣的广告。”

根据小雷测试,不管关闭了个性化推荐算法,还是开启个性化推荐算法,用户都会在固定的地方遇到平台推送的广告。区别在于,如果我打开推荐算法的话,那就会收到斗鱼或者是各种聊天平台的广告,如果关闭了个性化算法,那么广告就是各种非常随机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和视频平台不同,关闭个性化推荐后的电商平台在体验上似乎并没有打什么折扣。当然,在关闭推荐算法之后,购物平台也会推荐各种不相干的商品,但是对于用户而言,如果你要去电商平台购买东西,那么你的目标其实是很明确的,并不需要电商平台推荐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从某种程度来说,关闭个性化推荐这个选项的存在,真的让电商平台返璞归真了。

如何正确看待“个性化推荐”?

俗话说得好,科技没有善恶之分,“个性化推荐”这东西对用户来说显然不全是坏事。

利用收集到的个人特征,应用程序可以通过个性化推荐来显著改善用户体验。不管用户喜欢小动物、美食还是美妆,都不用到处去搜索资源,算法会源源不断地把i相关内容推荐到用户的面前。

然而,现在人们对于算法二字似乎有种闻之色变的趋势。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在规定落地后,53.8%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功能,接近七成的受访者期待规定能遏制诱导过度消费、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方面的不良之风。

为什么推荐算法会沦落到这般境地呢?个人认为,“大数据杀熟”可能是首锅。根据小雷检索,在知名维权平台“黑猫投诉”上,和“大数据杀熟”有关的结果共计2317条,其中涵盖了外卖平台、电商、网约车、共享单车、旅游电商平台、票务平台等,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已经成为电商平台的常用手法。

个人认为,网友们反感的可能不是推荐算法,而是各路平台剥夺了自身对于算法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以及利用推荐算法侵占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这次规定要求企业设置“算法推荐服务功能”的开关选项,给予用户自主选择权,来保护消费者利益,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乱象。

然而,问题随之而至,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关闭推荐算法基本等于降低个人使用体验。为了保证自己的使用体验,很多用户不得不选择开启个性化推荐选项,这显然不是国家希望看到的局面。如何在用户选择关闭推荐算法的情况下,保证消费者的几倍体验,是很多互联网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雷科技”(ID:leitech),作者:三明治,36氪经授权发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