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的庄严承诺。但直面经济工作稳中求进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实现“双碳”目标既缓不得,也急不得。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一方面,生态兴则文明兴,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减少碳排放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在“双碳”目标引导下推动能源行业数字智能化、增强新能源行业国际竞争力、以碳排放权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等正面效应也将给社会带来更多发展活力。正是基于“双碳”背后的必要和潜力,全社会按下“减碳”加速键,实现“双碳”的春风迅速吹遍大江南北。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以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源电力为例,目前我国发电总量的61%来自煤电,在发展清洁能源还需要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现状下,能源结构调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短时间内改变能源结构不仅不利于能源安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无论采取何种措施,根本目的并非将“碳”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剥离,而是实现碳排放与减碳的动态衡。把碳达峰简单化为“碳冲锋”,搞运动式减碳,“能耗双控”考核压力下采取“一刀切”,既是对“双碳”目标的误解,也是对新发展理念的曲解。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窗口期。科学有序推进“双碳”目标,还当立足国情,不以一时一域为限,走出真正有益于人民福祉的道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