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季,微软方面带来了全新的Windows 11,并且按照微软CEO纳德拉的说法,这款全新的操作系统是十年来Windows最为重要的更新之一。并且在全新的UI、平板模式,以及游戏支持更丰富之外,Windows 11最大的变化无疑就是支持原生Android应用了。
不过微软为Windows 11运行原生Android应用找到的合作伙伴却是亚马逊,并且Android应用的本地化运行,是需要通过亚马逊应用商店来实现的。要知道在谷歌Google Play的挤压下,亚马逊应用商店已然是半死不活的状态,现在微软与亚马逊联手却抛开谷歌,这无疑是可忍孰不可忍。为此去年12月举行的TGA上,谷歌方面宣布将推出Google Play Games for PC,允许Android游戏在Windows 11上运行。
日前,谷歌方面已经率先面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市场测试Beta版的Google Play Games for PC,首批支持的游戏则包括《无尽对决》、《魔灵召唤》、《生存防御战》、《三国志:战略版》等。而其对系统的要求,则是Windows 10(v2004)、游戏级GPU、8核以上的CPU、8GB RAM、20GB的可用储存空间,以及必须开启硬体虚拟化(VT)功能。
如果你此前对于在Windows上运行Android应用有一定了解,相信此时就已经猜到Google Play Games for PC的技术路径了。没错,Google Play Games for PC其实与一众Android模拟器一样,都是使用硬件虚拟化技术,但相比于其他Android模拟器,Google Play Games for PC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流畅运行、包括完美支持通过键鼠操作。
而Google Play Games for PC的主要可执行文件名为“crosvm.exe”,其实CrosVM是Chrome操作系统中用于创建虚拟机的应用,是一个Rust编写的轻量级虚拟机。
但谷歌方面所提出的配置要求可一点都不低,这就意味着他们或许并不认可微软实现Windows 11原生运行Android应用的WSA(Windows的安卓子系统)方案。事实上,WSA的方案问题在于除了亚马逊应用商店所提供的内容外,第三方应用可以通过ADB命令的方式来安装APK文件安装包,这无疑对于普通用户不太友好。
要知道,亚马逊应用商店中的内容不能说不丰富,只能说是乏善可陈,用户想要仅依靠亚马逊应用商店来在PC端获得与移动端近似的体验,几乎堪称是痴人说梦。而ADB指的是Android Debug Bridge,这是Android开发/测试人员常用的一个命令行窗口,用于通过电脑端与模拟器或真实设备交互。作为命令行窗口、而非消费者更加熟悉的视窗界面,这一操作的难度显然瞬间就提升了几个档次。
尽管谷歌使用的就是与通常Android模拟器一样的虚拟机技术,不过得益于微软在2020年5月的Windows 10更新中,让Windows的Linux子系统(WSL)获得了GPU支持,这就意味着Windows和Linux程序可以在同一张显卡里一起运行,使得如今的Android模拟器也能调用GPU了。而这,也是为何谷歌要求参与测试的玩家,需要准备游戏级GPU的原因。
相信此前凡是使用过蓝叠、夜游等模拟器的玩家应该都知道,模拟器对于CPU的主频和内存频率要求往往较高,但在GPU的开销上却几乎微乎其微,这是因为Windows此前并是不支持虚拟机调用GPU所导致的结果。现在有了WSL的帮助后,无论是Google Play Games for PC、还是其他的Android模拟器,其实都拥有了类似Windows游戏的体验。
而谷歌方面之所以会推出Google Play Games for PC,毫无疑问为的就是能够在手机、平板,以及PC端,为玩家提供无缝衔接的体验。在Windows 11上,微软选择抛开了生态更加丰富的谷歌,选择了弱小的亚马逊或许是为了拿到合作的主导权。但在这一过程中,谷歌面临的问题就是有被边缘化的可能,毕竟如果谷歌在Windows上的缺位,就等于将用户拱手送给了亚马逊,这无异于也会影响Google Play的营收表现。
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消费者来说,Google Play Games for PC的推出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的时间里,模拟器由于能够实现比手机更高的操作上限,在事实上妨害了游戏的公平,同时再加上多开的能力,也成为了不少黑灰产的武器。所以游戏厂商对于模拟器这样破坏公平性的工具,基本上是采取封禁或集中隔离的措施。
现在有了谷歌的Google Play Games for PC,并且已经有来自中国、韩国、美国的手游出现在上面,这或许意味着在谷歌的主导下,手游厂商会逐步承认在PC端玩手游也是正常的。甚至于,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游戏厂商,推出横跨PC、平板、手机平台的游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