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甫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发展得很神速。

“桑”是对人的一种敬称,来源于日语“さん”(读sang)的谐音。与“酱”和“君”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对人的称呼。但是根据不同的身份也有不一样的用法。“桑”是比较正式、正规的礼节性称呼。运用范围最广,所有关系都可以用桑来称呼。但是熟悉的人之间用桑会有距离感。

近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很多流行语都来自方言土语,流行语策源地东北方言今年继续贡献了“大冤种”“这人能处”。年初流行的“炫”其实也是源自东北方言,“炫”的本字应该是“楦”,是东北话中“吃”的意思。

在俚俗化、通俗化的同时,网络流行语不再追求含义的隽永,语言趣味更多体现在对语言形式的解构和“戏耍”上。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就是语言形式不断创新的过程。早年的数字缩略、字母词、颜文字、火星文,借鉴了其他文字符号甚至是非语言符号。其后的新成语、外语谐译、谐音梗则在汉语组合上求新求异。2022年,栓Q、芭比Q、EMO等都在继续提供新的案例。

网络语体则是对庄重体裁进行篇章层面的无厘头消解,也一向是流行语的高产区。2022年就涌现了“废话文学”、“不可定义文学”、“疯狂星期四文学”……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已来袭。

纵观这些流行语,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一种对语言形式的“游戏性加工”,即把语言使用当成一种游戏过程,脱离意义表达效果而单纯把玩语音、字形、组合等形式特征。这是民间创作不同于文学创作的释放形式,同时也隐含了现代人的“解构”渴望。现代人试图消解崇高、庄重、典雅的东西,而代之以“藐视一切”“游戏一切”的娱乐态度。这种去神圣化的解构首先针对的是语言描述的对象,但很快也开始反噬语言自身——语言规范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同样是需要被解构、被反抗的。在这样的潜意识支配下,网络流行语的形式解构和游戏加工也就成了现代人宣泄情绪的重要渠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