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柴报道了小红书裁员的新闻——「上海疫情还没解封,我被小红书裁员了……」后……

在后台收到来自小红书员工的爆料,自己在方舱收到了小红书的裁员通知,进一步证实了小红书裁员的事实。

与此同时,小柴还收到了一条来自喜马拉雅员工的爆料,称喜马拉雅在疫情封闭期间也在裁员、解散部门。

他表示,喜马拉雅裁员各业务线都有指标,裁员比例接近20%,目前是第二波……

除了该员工的爆料,在社交媒体平台,也有大量认证为喜马拉雅的员工表示,喜马拉雅目前确实有裁员的情况。

根据爆料,喜马拉雅裁员和被爆料的小红书如出一辙,试用期员工优先被裁。

在裁员补偿方面,有员工表示拿到了N+1的补偿。

不过,也有喜马拉雅员工爆料,这一波裁员大概比例是15%左右,目前喜马拉雅有4500人左右,按这个比例大概有六百多名员工会受到影响。在该条爆料内容下方,有二十余位用户表示符合事实。

虽然各方爆料的裁员比例有出入,但裁员至少是真实发生的。

根据爆料,喜马拉雅的上一波裁员是去年8月到去年年底。

目前,喜马拉雅对于裁员一事,没有任何官方回应。不过,根据其财务数据,喜马拉雅的日子不好过是真的。

事实上,“声音”的生意,看上去前途光明,但不好赚钱,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话题。

音频第一股荔枝自上市以来,不仅面临着持续的亏损,股价更是一路狂跌。

在各方面,有着领先优势的喜马拉雅,有了荔枝在前面“打样”。上市计划更是屡屡折戟。

本月,喜马拉雅再次递交招股书,再一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虽然坐拥超过2亿的月活用户,但巨额的亏损也让业界再次大跌眼镜。

根据招股书数据,喜马拉雅拥有2.68亿平均月活跃用户。在营收方面连年增长,2018年至2021年,从14.81亿元增长至58.57亿元。

但同期,喜马拉雅除所得税前亏损分别为31.42亿元、19.25亿元、28.82亿元。51.06亿元。

尤其到了2021年亏损的增速,远远超过营收。

2019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82.2%、51.1%和43.7%,而2020年-2021年,喜马拉雅的亏损接近翻番。

即便是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下,同期其净亏损也分别达到了7.56亿元、7.48亿元、5.39亿元和7.59亿元,累积超28亿。

这么大的亏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2020年,喜马拉雅营业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均在50%以上。其中,。2019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营销支出分别为12.19亿元、17.07亿元、26.3亿元,占营收比例为45.17%、41.88%、44.9%。

显然,在喜马拉雅的运营模式中,烧钱换用户是关键所在。

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据媒体报道,喜马拉雅基本盘的订阅业务,其单位用户价值2021年为11.2元,也显著低于行业的22.5元。

此外,招股书披露:截止2021年,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为1490万人,付费率仅为12.9%。

也就是说,烧钱换来的用户,付费意愿并不强。与此同时,订阅业务作为占其核心营收的基本盘,其业务增长将更加依赖于优质的创作者及优质的内容。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这一块业务成本占比却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2020年、2021年其成本分别为9亿元、12.9亿元、1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19年的33.3%下滑到2021年的27.3%,是否意味着其正在压缩对创作者的的利润空间呢?

如果是,那么这是对其长期发展非常不利的信号。

简单的来理解,目前的喜马拉雅面临着需要缩减各项开支,却面着临用户、创作者增长问题的矛盾。这也是长期对烧钱依赖的结果。

所以从人员方面优化成本,似乎也成为喜马拉雅必须要做的事。但面临持续扩大的亏损,缩减人员,怕也只是杯水车薪。

也就是说,喜马拉雅如果不能完成上市,后续的持续性发展将会出现更大的问题。因为一级市场对声音赛道似乎已经失去了信心。

数据显示,2016年音频赛道融资数量有18起,2018年音频赛道融资金额超80亿元,而2020年降至2起,而2020年金额仅剩2亿元。

但话说回来,上市也只是多了一个输血的渠道,并没法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也就没法真正实现造血,面对长期的亏损以及看不到盈利时间表,资本市场又能有多少耐心呢?

喜马拉雅董事长余建军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有制定任何盈利时间表”。

而对于喜马拉雅来说,除了无法实现自我造血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当巨头们都加速布局这一市场的时候,又如何敢放弃原有的长期依赖的烧钱模式呢?

所以不管是裁员,还是上市,对喜马拉雅来说,除了解决缺钱的燃眉之急,怕也不是真正的救命良药。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贰号

编辑|谭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