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亚军,编辑:小市妹

1997年回归之后的头几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之下的香港,房价断崖式下跌,股市天昏地暗……特首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的用词是:经济逆境,共度时艰。

一片萧杀中,香港大亨们的财富纷纷大幅缩水,但李嘉诚却超常爆发,一举封神。

【一】

1993年,李嘉诚面临一个抉择。

他旗下的“和记黄埔”与英国宇航合作推出的第二代无线电话(CT2)服务“Rabbit”,进入到第四个年头,依然前途茫茫,而新一代无线通信已在蓬勃发展。

是继续把“Rabbit”撑下去,还是全力发展新一代,抑或不再做这门生意?

李嘉诚的最终决定是:关掉“Rabbit”,大举进入新一代通信业务,即后来大名鼎鼎的Orange(“橙”),而且还安排了第一“重臣”霍建宁亲自挂帅再出征。

借助新一代通信业务的蓬勃,不几年,霍建宁就将Orange做成了英国第三大移动电话运营商。1994年,Orange的用户才300万,到1999年时,这一数字已增至3500万。

▲李嘉诚(左)和霍建宁(右)

1996年, Orange还同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并成为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成份股公司中表现最好的个股。

但风光一片大好之时,李嘉诚又不安心了。他后来曾这样回顾当时的忧虑:

“我看到三个现象:1、话音服务越来越普及,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行业竞争太大,使得边际利润可能减低;2、数据传送服务的比重越来越大,增长速度比话音要高很多;3、在科技通讯股热潮的推动下,流动通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达到巅峰。”

另一个他没说的巨大压力是,Orange虽然已是英国第三大,但也只能是第三大。

欧洲的前两大电讯巨头英国沃达丰(Vodafone)和德国曼内斯曼(Mannesmann)都把英国市场作为必争之地,已为争夺龙头地位打得不可开交。

老大和老二打仗,最后却死了老三,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前景不容乐观,甚至危机已现的局面中,李嘉诚开始与霍建宁寻找机会,逆转局面。

基本策略就是,创造机会,卖掉Orange。

【二】

Orange有第三的不足,但也有第三的独特价值——沃达丰与曼内斯曼,谁能买下Orange,谁就可以真正成为英国电讯市场的老大。

如能激发两家竞买Orange,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老大和老二打仗死掉老三的剧本,很快就被改成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新剧情。Orange可以出售的口风刚刚吹出去,沃达丰与曼内斯曼就争着抢着上了门。

接下来便是惊心动魄的时刻,但李嘉诚努力让一切云淡风轻。他睡觉都把手机放在床边并且调到最大音量,生怕错过霍建宁汇报过来的消息,但却很少主动打电话追问消息。

1999年10月21日,李嘉诚终于不用再等消息。

当天,他兴高采烈地对外宣布:“和黄”决定出售其持有的Orange plc总计49.01%的股权给曼内斯曼,交易总代价包括,相当于港元264亿的现金、相当于港元214亿的由曼内斯曼发行的三年期欧元浮息票据,以及曼内斯曼10.2%的股份。

消息传出,全港沸腾。

最终,在是年的财报上,“和黄”从这一笔交易中获得了1180亿港元的溢利。

▲“和黄”99年年报披露的交易事项及盈利介绍

这也是香港开埠以来的企业最大盈利纪录。

但这还不是赢家的全部。

曼内斯曼收购Orange不到半年,咽不下这口气的沃达丰,直接以1850亿美元把曼内斯曼给合并了。作为曼内斯曼重要股东的“和黄”接受了这个交易,并最终获得了合并后新公司5%的股权,然后在股价大涨中再次获得500亿港元的溢利。

只用5年左右的时间,就将一项原本陷入困局,累计投入不过百数亿的业务,变成了超过千亿利润的大买卖。

经此一战,李嘉诚的华人首富地位再难有人撼动。

【三】

一笔交易获利超过1500亿之巨,都还不是李嘉诚洞见观瞻、老谋深算的全部。

完成这个大交易不久,李嘉诚得到一个新机会:竞投德国3G营业执照。

看好3G的他高度重视这个机会,亲自出手,领衔6家国际财团组成了豪华竞购团,并派出霍建宁坐镇伦敦指挥。

周密的谋划和测算后,他们端出了一个以450亿美元参与竞购的计划方案。

但在各家为此激烈拼争,哄抬竞购价格的最后时刻,李嘉诚却在别人贪婪时恐惧了。互联网股价快速飙升,带动通讯科技类资产快速升值,让他再次嗅到危机的味道。

他从香港打电话给霍建宁,要求霍建宁不但要马上退出竞购,还要创造机会将手上持有的欧洲电讯业务股份统统转让别人。

得到消息的国际财经媒体纷纷质疑李嘉诚的决定,声称这将让“和黄”彻底失去成为国际电讯巨头的可能性,美国《纽约时报》更直接感叹——超人失去威力了吗?

事实再次证明,低买高卖这块姜,还是李嘉诚的辣。

此后不久,互联网泡沫破灭,高价获得3G牌照的电讯巨头因此股价大跌,主动“认怂”的李嘉诚则全身而退,不但保护了此前的巨大利润,更在最后时刻趁高再狠狠地赚了一笔。

【四】

从欧洲撤退的李嘉诚,转身把大量资金投向了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

其中,最标志性的项目是,位于天安门旁,北京市东长安街1号的东方广场。

在寸土寸金之地,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东方广场,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竣工时为亚洲最大商业建筑群,被称为北京“城中之城”,也树起了当时中国商业地产的新高度。

20年时光过去,如今的东方广场依然是北京的核心地标。2018年宣告退休时,李嘉诚还将其作为自己没有内地撤资的核心证明:“去北京看看东方广场,我们是最大的股东。”

而当年对德国3G牌照的放弃,也并没让“和黄”丧失电讯业务的机会。

当3G技术逐渐普及,准入标准亦相应降低后,此前“认怂”的李嘉诚和霍建宁又回来了,大手笔以更低成本大胆大规模布局……

至今,“长和系”还在不断扩张其电讯业务。

如今回望当年的进击和撤退,李嘉诚无疑是堪称完美地收割了东西两半球的经济周期和格局变化:先是成功收割了欧美电讯科技革命的大红利并成功逃顶,转身又成功收割了中国以城市化推动经济起飞的大红利……

值得玩味的是,最近,媒体又传出消息,前几年疯狂投资英国的李嘉诚家族,正在与由澳大利亚投行麦格理集团和全球私募巨头KKR牵头的财团,洽谈出售其英国的核心资产——英国第六大配电公司,价值150亿英镑的UK Power Networks。

而在此前,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和集团,已经以63亿欧元卖掉了在欧洲的电讯发射塔资产。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内地诸多地产巨头麻烦缠身,李嘉诚家族的长和系已陆续耗资数百亿,在香港及内地收购项目或竞买土地,并与国家电力合作新能源项目。

两项叠加,多少有点20多年前的影子。

【五】

无论当世及后来人如何评价李嘉诚,两个重点都不容易忽视:

一是,他在超过70年的营商生涯中创造了一个奇迹:没有一年亏损过,也没有遭受过一次财务上的紧张。他说,这是因为他90%的时间都是在考虑失败,并且不放过任何细节——

“你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话:‘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你就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

李嘉诚说,做任何事业都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才能平衡风险,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

“我常常记着世上并无常胜将军,所以在风平浪静之时,好好计划未来,仔细研究可能出现的意外及解决办法。”

对于有人推崇,也饱受诟病的低买高卖,他的解释是:

“这其实是掌握市场周期起伏的时机,并还有顾及与国际经济、政治、民生一些有关的各种因素,如地产的兴旺供求周期已达到顶峰时,几乎无可避免可能会下跌……”

另外一个是,他在1980年,内地还是万元户的时代,就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会,并在2006年宣布,将自己1/3的个人财产捐作公益慈善之用。

至今,李嘉诚基金会的慈善项目已包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捐资的公立大学——汕头大学;兴办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长江商学院;与教育部共同启动了中国重大人才工程之一“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到2021年,李嘉诚基金会的捐款超过300亿港元,其中80%用在了香港及内地。

李嘉诚曾演讲说自己:“一生志在千里,也知似水流年。我年轻过,历尽困难试炼,我深刻知道成长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并且强调:“在高增长机遇巨浪中,愚人见石,智者见泉。”

见石还是见泉?在李嘉诚看来,关键还仰赖于知识。

就在东方广场竣工的关键时期,1999年春节开始,李嘉诚曾投入1600万港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他亲自现身说法的大型公益广告——

“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并不决定你一生的财富增加,但是你的机会就更加多了。你创造机会,才是最好的途径。”李嘉诚在片中强调说。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