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1Q4电商传统旺季,阿里巴巴交出了史上最差财报。
文:lichengdong1984
来源:东哥解读电商
阿里刚刚公布的2022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本文会将阿里财年都转换为自然年,统称2021Q4),被称为“阿里史上最差财报”。海豚智库对基本业绩已经第一时间做了解读:阿里2021Q4财报解读:成立18年以来核心电商首次负增长,拐点已至。
海豚智库认为,这个“史上最差”评价的出现,并非因为经营利润大幅收窄86%——这主要是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主要原因是,传统电商旺季的Q4,阿里核心业务淘系电商的客户管理(广告及佣金)收入,同比负增长1%。
以往,我们说阿里核心业务还只是“增速放缓”,而2021年最后一个季度,有双11这样的国民购物节加持,全民购物需求释放,阿里却出现了负增长。
阿里这样的业绩,并非如某些市场观点所说:“主要因为线上消费整体疲软”。而是印证了我们阿里2021文章上篇的结论:“中国电商各行业格局,从阿里‘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的对手’的绝对强势垄断,转变到群雄割据的局面。阿里GMV、营收、核心业务增长放缓,靠并购的线下业务拉动营收增长,丧失电商行业的垄断地位。”
3月4日,阿里港股跌破100港元。
我们试图在本文中,深度拆解这份财报几个核心数据背后的本质,以看清2022年的阿里。
► 核心电商负增长:阿里牺牲营收增长,保住市场地位
有观点认为,阿里2021年GMV和营收增长放缓,是国内线上消费增长放缓背景下必然的结果。
确实,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在年度演讲中也分析了电商行业的趋势:2021年,是电商行业20年来,首次迎来月度同比负增长。2021年11月,线上零售总额同比下滑4.12%。确实,在此背景下,阿里Q4营收还有10%的增长。
但是,我们看阿里的季度营收趋势方面,就能看到时间维度上,阿里季度营收增长从2018年的60%左右,下降到2020年至今的30%左右,到2021Q4,下降到10%:
再看核心业务淘系电商的客户管理收入,从2020年的20%左右,一路到今天的负增长1%:
实际上,哪怕是消费景气度不高,全行业增长放缓,阿里营收和核心业务的失速,是阿里在电商行业平台竞争中,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对手蚕食。
在阿里巴巴2021(上篇)里,我们已经详细分析了淘系电商增长疲软的深层原因:
“当商家支付给淘系的各种费用越来越贵,商家ROI越来越低,商家就不得不出走。而当下,流量充沛,能做生意的平台不止阿里一家:日活用户超过6亿的抖音,超过3亿的快手,都在阿里卧榻之侧,虎视眈眈。人流在哪里,商家的预算和资源就跟到哪里,目前商家预算投在阿里不划算,都在往抖音、快手迁移。
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商家已经减少阿里的预算,阿里还要提高货币化率,只会让商家加速流失,自毁长城。”
阿里Q4核心电商客户管理收入的负增长,印证了我们的结论。
看Q4财报中阿里对客户管理收入负增长的解释:“我们加大了商家支持力度,一部分通过激励计划引导商家使用新的增值服务;同时也策略性调减一些服务收费,以降低商家在消费环境放慢下的营运开支。”
国内线上零售平台内卷趋于白热化,阿里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留住商家,本季度放弃了营收增长,加大了对商家端的扶持和补贴力度。
本季度营销费用的增长,说明阿里也持续在流量增长上努力。
Q4,阿里的全球年度活跃购买用户达到12.8亿,较上一季度增加了4300万。其中,中国国内市场年活跃用户为9.79亿,较上季度增加了2600万。全球年活用户中,8.82亿是来自电商平台的活跃用户,季度增速在1900万。实际上,本季度阿里年活用户的增长,主要来自淘特开拓的下沉市场用户。
► 直营业务:2021全年最低增长
除了核心业务负增长,Q4格外刺眼的一个数据,是直营及其他业务(高鑫零售、天猫超市、盒马),本季度创造了2020年底和高鑫零售并表以来,2021全年的最低增速:21%。
对比直营模式的竞争对手京东,其季度营收在2018年就稳定在千亿人民币以上,2021年季度营收在1800亿~2000亿这个区间,远大于阿里直营业务季度600亿~1000亿的体量。而从2019年至今,京东季度营收增长都稳定在25%~35%之间。
纵向对比阿里自己的前几个季度,客户管理收入(淘系电商平台业务)仅个位数的增长,直营业务在2021Q1、Q2、Q3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34%、82%、111%,后者还能算作“阿里靠直营业务拉动营收大盘”。而Q4直营业务增长只有21%,照这样下去,直营业务迟早拉不动营收大盘。
我们认为,盒马、天猫超市这两个常年亏损的业务,Q4旺季只有如此低的营收增长,主要原因是阿里投入的资源变少,业务权重有所下降。阿里何以降低这两个直营业务的权重呢?
我们在上篇中提到,在2020年疫情之前,阿里在电商平台竞争中,最大的对手是以“下沉市场”起家的拼多多。双方争夺的焦点,是被淘系“消费升级”战略挤压,低客单价的中小商家。最终,阿里凭借略胜一筹的履约能力、售后体系、金融体系,和拼多多达成了平衡。
与线上最大对手打成胶着平衡的同时,2016年开始,阿里提出的“新零售”战略核心点,是全面进军线下,投资并购了银泰、高鑫零售等实体零售公司,还对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线上线下结合,对以供应链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业务重金下注:做了盒马,提高天猫超市的权重。
阿里这么做的战略意图之一,是力争解决淘系缺流量的问题,收割线下流量。以及,提高触达用户的频次,提高用户时长和粘性;同时提高营收。
5年过去了,阿里营收大盘增长算是保住了,但是成本也提高了,毛利率屡创新低:阿里2021Q4结转毛利率39%,Q3是36%,已经两个季度稳定在40%以下——这是一个左右手互搏。
另一方面,阿里的直营业务真的提高了用户时长和粘性,解决了淘系极度缺流量的问题吗?我们认为,眼下的直营业务对流量、用户粘性的贡献,恐怕不及阿里5年前的预期。
这样的业绩表现,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猜测:阿里坚持了5年的新零售战略:做直营,进军线下,会在2022年做出调整,进入新的探索期。
2022开年,阿里就迈出了第一步,进一步探索自营模式,首先选择从对手京东核心品类,也是最适合做自营的品类3C品类推进:阿里巴巴B2C零售事业群将围绕大品牌开设天猫自营旗舰店,近期会通过手机天猫App改版正式上线,届时该App将更名为“猫享”。猫享自营旗舰店的货品所属权属于平台,直接向品牌商打款进货,由平台直接发货给消费者。
阿里在3C品类做自营,直接和京东竞争,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 其他业务:亮点依然不明显
阿里的现金牛业务当然是淘系电商和直营业务,在此基础上,阿里做了众多新业务:增加新故事,要么带来流量、要么带来营收增长,以拉高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增长的预期。那么,本季度新业务们表现如何呢?
先说本地生活,目前来看,俞永福和高德带队的本地生活依然是行业老二,和美团的差距,起码没有继续扩大。
在俞永福上任之前,王磊治下的本地生活,在2021年Q1季度,收入为72.49亿元,是美团外卖收入的35%。
俞永福在夏天接棒负责本地生活。到了2021年Q3,阿里本地生活收入为95亿元,同比增长8%。而美团餐饮外卖服务Q3收入为265亿元,同比增长28%。阿里本地生活收入依然是美团外卖收入的35%。2021Q4,阿里本地生活收入121亿,同比增长27%,在增速上打了翻身仗。这可能是俞永福在年底与戴珊、蒋凡、张建峰并列逍遥子之下4大总裁的原因之一吧。
淘菜菜做社区团购,对标美团优选和拼多多,有消息显示,阿里对淘菜菜的投入很大,一年烧掉的钱以上百亿起——海豚智库估算过,美团优选2020年第4季度的亏损额在40~50亿左右,一年的亏损额度一定在百亿之上。
截至Q4,对标拼多多的淘特,有2.8亿年度活跃消费者,较上季度增长3900 万,支付订单量同比强劲增长超过100%。然而,淘特对营收、利润的贡献目前看相当有限,如李成东所说:“各家再想挖掘新流量非常难,市场竞争从增量步入存量,而且下沉市场用户购买力相对比较差。”
对标亚马逊AWS,被市场寄予厚望的云计算,营收195.39亿元,同比增长20%,略低于市场预期,对比自己也是增长放缓。云计算,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营收大盘和利润的贡献有限。
► 写在结尾
本季度,阿里的现金牛淘系电商要保住市场地位,牺牲了营收增长,直营业务权重下降增速放缓,阿里的新业务一样缺乏明显亮点,还都只是行业的老二、甚至老三老四。
从2015年到2022年,阿里核心的淘系电商从绝对的行业老大,到今天在电商平台之争中,节节败退丧失垄断地位。深层原因是,阿里建场收租、流量低买高卖的货架电商平台模式,没有持续的创新。而后来者拼多多、抖音、快手,凭借社交拼团、大数据推送、内容+私域、直播电商等创新玩法,带给用户新的消费体验,给商家新的选择,阿里都是后知后觉,被动跟随。这些公司一点点替代、颠覆阿里,是必然的趋势。
阿里的新业务,本地生活方面,饿了么难以抗衡美团,同城即时零售、淘菜菜等业务也都难敌后来者。阿里用钱投了这么多公司,却没有真正的创新,就只能被视为黔驴技穷,而妄图用钱解决一切。
而芒格在2021年持续入手阿里,也有其道理。
首先,作为中国电商行业最强大的公司,阿里对人和货的理解,履约能力、售后体系、金融体系,依然是整个电商行业里最强大的存在。其次,在182亿罚单之后,监管利空阶段性出尽。其三,阿里的市值和利润,刨除新业务带来的各种亏损,市盈率在20倍以下,价格并不算高。
但是,以3月4日阿里港股99.3港元的股价,有媒体计算,芒格投资阿里的亏损在40%以上。
从2021年第一季度到2021第四季度,芒格多次买入阿里股票。截止目前,芒格的Daily Journal公司共持股阿里巴巴60.2万份ADR,多次加仓后阿里的仓位提升至27.65%,为第三大权重股。